那些我們沒談過的性

  聽講座可以提升認知,提升認知有助於「解決問題」。本文要分享的,是參加完第十堂「全面.性教育」種子教師培訓講座(李翊平講師的「那些我們沒談過的性」)後,讓我收穫最大、改善原有想法、生活的內容;如果這篇文章也能對你有啟發、幫助,那就太好了!

內容目錄

1

  在學生問到老師個人隱私的時候,老師可以當個NPC,溫柔堅定地重複界線——不談「個人隱私」,但可以談「一般情況」。謹慎起見,也要向旁人、學校系統公開此事並解釋聲明自己的想法、用意,以免被曲解,導致自己百口莫辯。

  「自我揭露」或僅僅是「教學」都需要有智慧!這學期在課堂報告完性教育的教案後,教授提醒我:教這些敏感內容,老師所講的內容和學生聽到、解讀的內容,很可能有落差。所以我後來就調整了教案內容,更明確且重複地強調「態度」而非「行為」層面;幫助學生聚焦重點。

2

  講師提到,哪怕都是投身性平領域,「社運倡議」和「教學」也有所區別。前者更接近拓荒、革命,撐出更大的可能性,但為某些人帶來「自由」的同時,可能也為另一群人帶來「恐慌」。所以,後者的主責即是——搭建溝通的橋樑、安全網,接住因為不了解而生的惶恐。

  雖然兩者方向有所差別,但不代表自己只能擇一投入;不過,要注意安全與分配精力就是了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

  如果主要以「教學」為主,額外想投入偏「社運」的活動時,除了自行聲明之外,也可以尋找像協會這樣學校體制外的機構的支持,聽到這,讓我安心了不少——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

3

  Q:進行性教育時態度應該自在,那什麼是「自在」?

  講師說,所謂的「自在」,等於「減敏感」、「覺察與尊重自身目前限制」,但不等於「麻木」、「沒感覺」。

  歐麗娟教授曾提及一個問題並作出回應:「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愉快,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?」教授引用達摩祖師的回答:「有四種境界,你可體會其中妙趣。首先,要把自己當成別人,此是無我;再之,要把別人當成自己,這是慈悲;而後,要把別人當成別人,此是智慧;最後,要把自己當成自己,這是自在。」

  其中,第四層次,把自己當成自己的「自在」,即是相信自己的「主體能動性」、尊重自己,願意看見自己「目前」的不足、盲點、人性弱點,並願意為了「戰勝」它,主動且持續更新、提升自我。

4

  Q:在性教育教學過程中,擔心同學突然過於興奮甚至秩序失控,可以怎麼避免?

  如果課程中會使用到一些示意圖、真實圖片,教師設想它們一被放出,高機率會引起全班「騷動」的話。可以在放出圖片前,先預告並接納孩子們各自可能有的心理反應與行為,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場面失控。

  例如,教師可以說:「接下來老師會在簡報上放出一些女性陰部的照片,可能有人看到會覺得好奇、有趣,也可能有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、感到不習慣、不舒服或是驚嚇;這些都是很平常的反應,所以同學們可以隨時覺察並評估自己的狀況,如果不想看可以默默把眼睛閉起來,注意聽其他同學觀察到什麼就好;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同學閉眼睛,請尊重他的感受,不要起鬨逼對方一定要睜開眼睛。」

  教師事前設想、思考過,就算事後發現一切只是「杞人憂天」,學生的狀況比想像中穩定;教師也可以趁此機會覺察自己的態度,進行自我安頓。

5

  有些人對性的態度是:「Sex is bad, sex is dirty; save it for the one you love and marry.」一方面認為性「不好」,避而不談;一方面又認為必須將性留給「最愛的人」……其實是很矛盾的事情😅。

  總之,不是用氣泡紙把孩子保護好,或是用玻璃罩把孩子完全隔絕在內就沒事;知識、技能知道的越多、越全面,才真正能夠理性判斷,建立「正確」而非「人云亦云」的價值觀。

6

  「使用資源」屬於一種「能力」!

  課堂時間終究有限,教師在課堂中,除了提到「校內」的資源,也可以廣泛提及「校外」可運用的資源(例如:政府機構、非營利組織、諮詢專線、網路搜尋的關鍵字……);讓有興趣、有需求的學生,可以課後再自行深入了解。

  如果時間允許,可以讓學生初步知道各選項的「優勢」與「風險」(例如:志工不一定專業),引導他們評估自身情況、需求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