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 Gender 嗎?理解社會性別

  聽講座可以提升認知,提升認知有助於「解決問題」。本文要分享的,是參加完第四堂「全面.性教育」種子教師培訓講座(蔣琬斯講師的「這是 Gender 嗎?理解社會性別」)後,讓我收穫最大、改善原有想法、生活的內容;如果這篇文章也能對你有啟發、幫助,那就太好了!

1

  💭:一個人能夠沒有發現問題,那當然很幸福啦!但是,孔子會讚美能夠提出問題的人。

  生活無處不性別,打開「性平之眼」,就像開天眼,會發現很多之前習以為常、不曾發現的事情甚至問題。例如:能夠意識到自己或他人的「善意」和「善事」之間可能有巨大的鴻溝,哪怕是稱讚,都可能不自覺傳遞刻板印象(如:「你是女生,物理這麼好,真厲害!」)。

  因為這些言行可能以往都「不自覺」,所以更需要「敏感度」進行覺察與省思,「發現」問題進而「解決」問題。

2

  「刻板印象」、「偏見」和「歧視」雖然有定義上的差異,但三者其實也是環環相扣、嚴重程度逐漸加重的。

  總之,最「治本」的方式,是透過教育、宣導,一開始便把「刻板印象」掐死在搖籃裡,不讓它有機會長大成「偏見」甚至「歧視」。

3

  《夏山學校》的其中一個問答寫道:「Q:誰應該給孩子性的教育,老師或者家長?A:當然是家長。」

  非常幸運地,我的家長有做到這點,除了在我幼時好奇詢問後,會完整說明(不會說:「這個你長大就知道了」)之外,也會買性教育相關的書籍給我和弟弟看。

  記得國一時,我出於好奇,曾經私下開無痕分頁看色情影片,第一次看真的非常衝擊🤯。當時我們是全家人打地鋪睡同一間房間,睡前我們有次聊天,我問爸爸有沒有看過 A 片?爸爸大概猜到我自己看了,可能他也知道「禁果效應」吧!認為手機、網路如此發達,與其指責、阻止,不如教我和弟弟學會「判斷」。

  於是機會教育,表示有些 A 片為了「戲劇效果」,會誇大演員的反應,或是編出很不符合邏輯的劇情……真實且健康的性行為不是那樣,要學會區分真假是非,如果有問題都可以問他或媽媽。聽到這邊,我和弟弟瞬間睡意全消,一起跑去書房問媽咪性行為相關的問題……總之,那個談「性」時歡樂、自在的氛圍,我至今難忘🥰。

4

  有了國一的經驗,我已經知道 A 片並非獲取性知識的理想管道;於是在高一探索性傾向的時候,我很自然地不會想透過 A 片了解同性間的性行為。

  但健康課本沒有寫,父母也沒有這個經驗,怎麼辦?天時地利人和,同志諮詢熱線在我高一升高二的暑假舉辦了一場講座,主題就是講「同性之間的性行為」還有「自慰」。幸好我有參加那場活動,省去繞遠路、走錯路的時間,在一開始就學到正確的性知識、方式技巧。

  不過,這是因為我家離熱線不遠,所以能夠很方便參加活動、取得相關資訊;如果是外縣市的孩子,有相關疑惑又該如何尋找到正確解答呢?這是當前性教育可以思考、改進的部分,哪怕課堂時間有限,老師無法全部教到;但至少教科書可以納入相關內容,讓有需求的孩子可以用低成本獲得解答,也呼應 SDGs 的核心——不遺漏任何人。

5

  Q:很多人都看過卵巢的剖面圖,卵巢到底位在身體的哪裡?

  最初,我以為是在腰間;但其實卵巢的真實位置,是在內褲包覆的倒三角形處,比我原先以為的位置低很多。

  這也是當前性教育的另一個不足——對自己身體的「陌生」。哪怕在書籍中見過女性下體的構造圖片、文字說明,考填空我都會寫,但當知識要對應到真實世界,還是會有一定的落差、困難(我是在學習使用衛生棉條時,才慢慢摸索出自己陰道口的精準位置)。

  不把「性」污名化、羞恥化,就能夠讓孩子更真實、自在地探索、認識自己的身體,和自己的身體培養好默契。

6

  學習性教育,如果不是單一性別學校,男女學生能一起學是比較理想的;畢竟,大部分的人是異性戀,而知「己」知「彼」,方能百戰百勝——這個勝,是彼此都能在互動中感到自在、享受的共贏!

  另外,雖然現在課本的性教育很常如此,著重教性病、墮胎(有些有宗教色彩的學校還會講到「嬰靈」,講師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:「為什麼在這些故事中,嬰靈都是去找『媽媽』而非『爸爸』?」)等關於性負面的內容。

  但是,「恐嚇」不應該是教育手段,把其污名化、禁忌化,可能只會讓孩子更不敢提問、求助。

7

  講師講到「守貞教育」,說彩虹媽媽會用餅乾來向小孩比喻(恐嚇):發生性行為之後,就像被嚼過、吐出的餅乾,不會有人再想要。

  突然想到之前看過一段影片:國外一位教授,拿著一張嶄新的鈔票,問全班有沒有人想要?很多人都舉手;接著他把鈔票揉皺,再問全班有沒有人想要?還是很多人舉手;最後他把鈔票丟到地上踩幾下,再問全班有沒有人想要?依舊很多人舉手……那位教授希望學生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因一時的失意、外界的打壓而有所減損。

  雖然人的價值會隨時間成長提升,這點和錢的特性不同;但我覺得,如果在性教育能以「錢」來比喻「人」,還是會相對恰當。而且這還有一個好處:錢的價值,不因被多人拿過而改變,更不因被揉爛、踩踏(傷害)而改變;就像人不因發生性行為而失去價值。

  之前曾經在網路上看過,有人認為性暴力受害者的人生從暴力發生那一刻起,就從彩色變黑白。但之前聽梁秀眉講師分享自己幼時被性侵的經驗,她是請聽眾猜她「第一次發生性行為」是在幾歲?這樣的談法讓我眼睛為之一亮!是啊!人的可塑性是很高的,當然有人在性暴力中深深受創,但這與未來的無限可能並不衝突。

8

  「反守真教育」不等於「反守真」,守貞教育,是將守真視為唯一正確選擇並灌輸,如果不這麼做就十惡不赦;守貞,則是一種個人選擇。

  雖然在培訓的時候,我講父母會進行性教育,也會買相關的書給我看。但或許是奉行主流價值觀四十多年,他們也從中受益(或至少沒有因此受害),所以在某些價值觀方面,他們還是相對保守。

  而且,我發現爸媽的想法會很容易誤會「爭取訴求」和「主流、傳統現況」是二元對立的;以為爭取的訴求是要「取代」他們習以為常、多年奉為圭臬的現狀。所以起初會反彈較大,不過好在,他們願意是願意溝通、理解的人。所以說,有些長輩不接受,可能是因為沒人和他好好談過,當他的資訊來源都是新聞媒體等腥羶色內容,真的很難有正面觀點與態度。

9

  有些人會用「適齡教學」質疑學校性教育的正當性(但這類人在家庭內、身為家長,也並沒有打算好好教,覺得孩子「長大就知道」😅),性教育的年齡「不設限」,適齡教學不等於「不能教」,而是「要用孩童懂的方式教」。

  講難聽一點,壞人才不會管你的孩子是不是太小!越早教,小孩真的遇到危險或是不妥,也才有機會辨識並做出反應,不然可能被傷害還以為雙方是在玩,或是被對方騙說是自己做錯事才被如此對待。

  而且,在遇到性騷擾、性侵害,很多時候不是小孩說「不」就能有效「保護自己」……正確的性教育能夠讓小孩知道,在和哪些大人相處時,談「性」是很自然的,他們可以成為孩子信任、求助的對象。

10

  講師說:很多生理男性,對月經非常不了解;她甚至聽過,有男生誤以為衛生棉等生理用品的不同尺寸,是依據女生的「身材」、「陰道大小」分類🫨……實際上是依據月經的「流量」進行區分。

  某天晚上,好奇測試一下我爸和我弟時,發現我爸年近半百,一直以為月經是像水龍頭一般「定速、定量」流。而因為小時候看過性教育相關的書籍,我弟立刻在一旁表示:「這樣流的話,會失血過多、會沒命😂」

  月經在剛開始和快結束時,流量是比較少的,通常在中間幾天的流量會最多;然後,哪怕是同一天的不同時段,流量也會有差(可能打個噴嚏或是換個姿勢,就會像水龍頭突然被開大一樣,一瞬間流比較多的血)

  我爸和我弟同為生理男性,但對於月經的了解程度如此迥異,看來時代真的有在進步🥹;總之,在一番解釋後,爸比終於知道比較真實的情況了,可喜可賀!

11

  Q:當學生在課堂上以黃色笑話取樂、挑戰教師時,教師可以怎麼辦?

  如果老師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,很可能讓學生覺得很有趣,之後會繼續如此;所以,老師可以很冷靜、更認真對待,請學生「講清楚」,通常學生就會自覺無趣。

  講師提到自己的經驗:某堂課做實驗提到「沸點」的概念,有男學生問:「精液的沸點是幾度?」講師當時表示:精液屬於混和物而非純物質,沸點不固定;他如果真的好奇,下次科展可以以此作為研究主題,但材料需要他自己提供……學生聽完後,氣勢就減弱很多,果然,知識就是力量😂!

12

  性教育的最大誤解——每個人都曾經是游泳比賽冠軍。

  之前一直以為,哪個精子衝最快,就能夠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;但其實,根據英國《皇家學會學報》發表的研究:女性會藉由調節荷爾蒙,讓卵子綜合精子的所有條件(健康程度等),「篩選」出最健康、適合的進行受精,讓子代的利益、存活率最大化。

  雖然我們都不是衝最快的,但沒得到第一名又如何?在健康等其他面向「綜合評估」之後,還是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後贏家!

13

  從 Metoo 運動,到近期黃子佼的新聞,證明了:社會的進步,是「湧現」的結果——多人關注,才有機會促成改變,單靠一個人是很難改變世界的。

  講師說:「勇敢不是一個人就足夠,我們可以一起成為勇敢的第三人。」與其要受害者「保護自己」、「勇敢說不」,社會有共識的建構「友善氛圍」,才是減少悲劇再發生的關鍵。

14

  因為在「社會學」的觀點中,問題大部分是外在的「社會整體結構」導致;所以最初接觸到相關內容的時候,我就很警覺甚至有點排斥,不想自己有機會落入「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」的「受害者心態」。

  Seina 認為:「女性主義長自痛苦,酷兒主義長自自由」;雖然自己沒能有這麼精煉的總結,但心中多少有這樣的感受……其實也算某種程度的逃避,說來慚愧,雖然關注性平,我至今還沒讀過幾本女性主義的書或是理論……(等暑假會開始閱讀這類型的書籍,讓自己有更多相關的知識可以「調兵遣將」)

  不過,最近才發現——原來是我之前一直放錯重點了!知道框架與隨之而來的限制、影響,只是開端;思考可以「如何改變」並「勇於行動」才是重點,扛起責任,才是治療「受害者情節」的最佳藥方。

15

  哪怕是國高中的教材,也很少看到教學生如何安全地進行自慰;哇!原來大人這麼相信孩子「長大自然就會懂了」,這麼相信孩子自行在網路上搜尋、學到的哪怕是片面、錯誤的資訊啊!

  目前的性教育,仍著重在其「負面」內容,對性的態度終究有點恐懼、排斥。但任何事情,都兼具正負面內容,所以更應該推行「全面」性教育,教孩子學會在不同情況下「理性判斷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