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了怎麼辦?談非預期懷孕

  聽講座可以提升認知,提升認知有助於「解決問題」。本文要分享的,是參加完第九堂「全面.性教育」種子教師培訓講座(莊淑靜講師的「懷孕了怎麼辦?談非預期懷孕」)後,讓我收穫最大、改善原有想法、生活的內容;如果這篇文章也能對你有啟發、幫助,那就太好了!

內容目錄

1

  讓我很驚訝的一件事是:守貞教育其中一項竟然是「教在有性生活前能夠自我滿足很重要」,其中「自我滿足」的定義不甚明確,不過聽有經歷過守貞教育的人的經驗分享,彩虹媽媽、相關團體並沒有提到「如何自我滿足」,只會說「禁慾」。(講師說:台灣是「假裝開放」的「守貞教育」,最後都會收在「但你們還是不要發生性行為」)

  之前翁麗淑講師說與教學目標無關的,不要安排進課堂;例如:在討論「未成年懷孕」時,如果目的是要「去污名化」、讓學生之後面對此事的態度是「同理」而非「批評」,就先專心處理它就好,不要又提其危險等負面的事情,以免模糊焦點甚至加深污名。

  能用「無知」解釋的事情,我不用「惡意」;先撇除「守貞教育」對於「預防青少年發生性行為」的成效低落這件事,說不定彩虹媽媽的行為,也只是在聚焦他們的教學目標而已……但這也因此讓我警覺:如果是自己在教學,「選擇性失明」和「聚焦教學目標」兩者的界線應該如何拿捏呢?我目前想到的解決方法是:如果該觀念很重要,可以特別拉出來作為另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。

  而講師自己會用的處理方法是:「提醒同學:還有一個方向很重要,雖然不在這次的課堂上,但是大家好奇或是關心的話,可以用什麼關鍵字去搜尋,然後提供相關資料與方向。如果是自己比較長期的班級,就可以規畫成一系列不同的課程進行。」

2

  講師讓我們討論「非預期」、「未婚」、「未成年」、「學生」懷孕的異同;我當時認為未成年者的生理發育還不成熟,懷孕的危險性較高。

  而後講師提出幾個有趣的問題:現在的青少女生理到底是「早熟」還是「不夠成熟」?現在產婦高齡化,臥床安胎和新生兒死亡率都頗高,那到底是「早生」還是「晚生」比較危險?因為「未成年」的年齡跨度真的太大了,所以我當時直覺想到的,是以前看過的「童婚生子」等報導;不過,我忽略了上述問題不單純與生理發育相關,還包含了營養、衛生、醫療條件等複雜交織。

  後來重讀了一下《發展心理學》,書中對於「青春期」的定義是「一個人到達性成熟的時間點,在生理上有能力為人父母」。所以,哪怕尚未成年,在外在環境、照護支持都良好的情況下,懷孕對母體所帶來的危險、傷害,其實不一定會比成年懷孕者大!所以未成年懷孕的議題,可能佔比較大、有疑慮的部分還是「社會」而非「生理」因素吧!

  講師說自己會問大家:「什麼時候適合生小孩?」很多人的條件會越提越多,即使成年,大家還是覺得不夠,還要「有穩定的經濟」「結婚」「身心成熟」之類。接著,講師就會提醒大家:台灣長年存在一種叫做「媽寶」的生物,不管到三十、四十、五十,有沒有結婚,都還是無法脫離媽寶的狀態,不夠成熟、獨立,但他們卻都生了小孩,不過,好像沒人質疑這件事😅。

3

  在「非預期懷孕」的闖關地圖中,因為課堂時間有限,無法讓學生每項選擇都走過一遍;講師表示:重點是讓學生知道關鍵字,日後有需要能夠自己搜尋解決方法。確實,任何知識都要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足以發揮最大價值,但有些學習內容的情境,並非在教學當下就與個別學生切身相關。

  講師那句話,提供了我一個更有效率的教學切入方式——不求一開始就鉅細靡遺教導,而是著重讓學生有正確、健康的態度,並掌握相關內容的關鍵字;讓他們在未來有需要時不會驚慌失措,有能力尋找解方、理性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……這些才是最重要的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