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個簡單句子,打造無悲劇人生

閱讀可以提升認知,提升認知有助於「解決問題」。本文要分享的,是:閱讀《一個新世界》後,讓我收穫最大、改善原有生活的內容;如果這篇文章也能對你有啟發、幫助,那就太好了!

  王爾德曾言:「人生只有兩種悲劇:第一種悲劇是得不到我所要的;第二種是得到我所要的。」有人認為人生不管怎麼選擇,都會有遺憾;但其實,人生是「複雜」,但並不「悲慘」。只要掌握並融會貫通下面的三句話,人生就可以像「開外掛」一樣,讓自己的生命劇本永遠與上述兩種「悲劇」絕緣。

  人的大腦不善於處理「否定詞彙」,例如:如果要你「不要」想著一隻白色小狗,你的腦中一定不自覺地會浮現「白色小狗」的身影。所以,雖然三句話分別的主要概念是「不抗拒」、「不評斷」、「不執著」,但用其他能達到同樣效果的話語來對自己說,應該比較有用。

1. 「是這樣嗎?」——不抗拒

  日本的白隱禪師,在面對懷孕的鄰居不實指控孩子的父親是他、要求他撫育該孩子,到最後水落石出,對方要從禪師身邊接走孩子,禪師的回應都是:「是這樣嗎?」他永遠回應當下時刻的需要做出行動,而那個孩子也因此始終都受到良好的照顧。

  「是這樣嗎?」這句話,我個人會把它換成「是這樣啊!」比起問句語氣本身可能隱含的不甘心、激動反抗;「感嘆」更能促使人快速「接受現實」,不會天真地想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,而會專注於採取下一步行動。

2. 「也許吧!」——不評斷

  一位智者在遇到任何事情,身邊的人發表評價(例如:你真幸運、你真倒楣……)時,總是回答:「也許吧!」這位智者全然「接納」所有已經發生的一切,與它們合而為一。而印度哲學家和性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,亦曾經表示自己秘密是:「我不在意任何發生的事情。」他的內在,永遠和所有發生的事情處於和諧一致的狀態。

  所謂的順與逆、好與壞,其實都只是個人「主觀」的認定、評斷,它們是相對、短暫且偏狹的認知。《道德經》寫道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」把眼光拉遠,從整個宇宙的視角來看,包含「人」在內的萬事萬物都只是「演化」過程的一個角色與環節;演化不會衝著「個人」而來,整體而言,沒有順逆、好壞之分,它只是自然而然發生,並容納世上的一切發展。

  每件發生的事情,就像一幅拼圖的其中一塊,即使自己不喜歡、暫時不理解它該被放在哪(不清楚此事存在或發生的意義為何),它依然是讓拼圖得以成為它現在的樣子,甚至,是最後得以構成完整拼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3. 「這個同樣也會過去。」——不執著

  蘇菲教派自古流傳著一個故事:有位國王,遇事總產生劇烈的情緒反應,導致他常常在快樂與悲傷兩個端點來回擺盪;後來國王受不了了,他請求智者協助他的生活得以平靜和祥和,於是智者送給國王一枚刻著「這個同樣也會過去」字樣的戒指,並表示:不論發生什麼事,在評斷事情的好壞之前,唸這一段話,就會永遠在平安之中。

  《看不見的城市》〈輕盈的城市之五〉提到「蛛網之城」,居民生活在兩山之間的半空中,而且落足處有限,一旦踩空,就會直接登出人生。結尾寫道:「雖然懸掛在深淵之上,奧塔維亞居民的生活,卻比其他城市的居民還要安定。他們都知道這網只能維持這麼久。」

  《一個新世界》寫:「一旦你了解並接受所有結構(形相)都是不穩定的(即使看起來堅固無比的物質),那麼平安就會在你之內升起。」或許,蛛網之城的居民便是如此,他們非常清楚自身處境,認識並全然接受「無常」、「變化」的必然性,所以哪怕對自己的生命,也能夠做到「不執著」;在還活著時,好好珍惜與享受,而非時時焦慮自己「未來」隨時可能喪命,而忽略了「當下」的美好。

4. 看似「消極」,實則「積極」

  上述三句話的精髓,雖然共有三個「不」字,但並不是要人遇到事情完全毫無作為,而是要幫助人快速跳出情緒與時間(沉緬過去和擔憂未來)的泥淖,回到「當下」時刻,與真實的情境、自我素面相對。

  如同《一個新世界》所寫:「當你的行動是基於內在與當下時刻的和諧一致時,生命本身的智性會賦予你的行動更多力量。」在平靜的情況下,做出的選擇與行為,才是相對明智的。

參考資料:《一個新世界》、《看不見的城市》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