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詩經》每首詩篇的寫成,在《毛詩鄭箋》等著作中,可以查到相對應的歷史本事,因為有「歷史本事」的發生作為基礎,「詩」得以問世;但除了教化等「政治性」部分,詩經也有「文學性」的部分。
因為個人喜好使然,此篇分享的,是如何「不把『詩』還原成『歷史』」,直接面對與欣賞詩句,從「文學性」的角度切入一首詩進行分析與討論。
建樓之前
1. 信任作品
在閱讀前,先調整心態至「開放」的狀態,建議先從「信任」、「欣賞」作者與作品的眼光和角度切入。
如果一開始就想著捍衛既有價值觀,批評、否定作品所言,容易落入「為反對而反對」的情境,如此不易碰觸到詩篇的「美」,也很難從中發現自己可以吸收學習之處,對個人成長無益。
2. 相信直覺
王夫之曾說:「作者用一致之思,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。」面對同一首詩,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,甚至即使是同一個人,在不同年紀、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看法。
所以接下來,就是要相信自己的「直覺」,通常會被一首詩觸動,就是因為它的某些部分(可能只是一個字、一句話)與你當下的內心產生共振、連結,或許很隱微,但不要輕易忽略。
可以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在讀到詩篇哪個部分的時候,目光停留、專注較久?又或是讀到哪段的時候倒吸了一口氣、全身起雞皮疙瘩?會引發自己「生理反應」的句子,通常就是這首詩「情感」的關鍵所在——而且是自己有感甚至切身關聯的。
收集磚頭
1. 判斷賦比興
可以透過評點來判斷該詩的表現手法,是運用賦、比、興的何者(用直覺或常識判斷容易錯誤,例如我就曾經誤判〈衛風 • 木瓜〉的「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」是「賦」,結果朱熹是把它判為「比」),有了初步認識,之後再去分析詩篇會比較方便。
2. 收集素材
可以逐章、逐句、逐字細讀,揣摩詩人心境並思考(可以在睡覺前思考、揣摩,晚上的時候人容易卸下理性的盔甲,變得較感性,更有機會碰觸到詩的「情感」部分),同時,可以記錄下在腦中閃過的「所有」聯想到的相關內容(詩句、典故、心理學研究……),在這個階段先不用篩選,放心累積即可。
然後,可以參考評點(推薦裴普賢的《詩經評註讀本》,裡面收錄了不少「文學性」的評點),但還是建議自己先想過,才不容易被評點牽著鼻子走……而且當清楚自己哪裡有疑惑,後來被評點解答時,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,否則那句評點就可能會像船過水無痕一樣,被輕輕放過甚至遺忘。
3. 評點中的「妙」
在評點中,有時會看到前人評「妙」字。評點是文人的讀書筆記,交流的對象(朋友)都是和自己文化、學識涵養相當的人,如果寫得太明,可能會讓對方認為:「你是不是看不起我?覺得不寫出妙在哪裡我就看不懂?」所以,寫「妙」字是折衷的好作法,既能點出詩中哪處有玄機,又不會導致彼此友誼的小船翻覆😅。
這時候,身為讀者,可以對該部分的內容特別留意,並猜測、思考「它到底『妙』在哪裡?」此外,也可以照樣造句上述句式,在細讀其他沒有評點指引,或是自己特別有感的地方時,自問:「這句詩或這個字詞的使用、安排,好在哪裡?」
4. 抽換字面
文學的用字遣詞最重「精準」,郭松棻曾說:「一枚標點符號放錯了位子,都會讓人不寒而慄。」更何況是字詞,替換一個字或是調整詩句順序,都可能會影響整首詩讀起來的感覺。
所以,可以嘗試抽換字面,在有所「比較」的情況下,更能發現原詩中用字遣詞確實精確。例如:〈衛風 • 有狐〉:「有狐綏綏,在彼淇梁。」若改成「有兔綏綏,在彼淇梁。」那原先寧謐、空靈的感覺便會喪失,反而過於熱鬧歡快,擾亂了整首詩的意境。
建起高樓
1. 去蕪存菁
有了足夠的素材量,接下來最重要的即是「去蕪存菁」,應避免「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」,只需留下與詩本身的主題、情感關連度最高的內容並串聯起來。因為先前已經累積足夠多的素材,不用擔心內容太少,不敢刪掉不理想的素材導致模糊焦點。例如:雖然詩句主題可能都與「思念」相關,但對「情人」的思念之情,和對「家人」的思念之情,並不能一概而論。
另外,在旁徵博引其他詩句時,一樣需要「貴精不貴多」,不需刻意湊成完整的上下句——在文學作品的討論中,一加一很可能「小於」一,例如:想表示離別的痛楚,引《九歌 • 少司命》的「悲莫悲兮生別離」即可,不用硬要附帶下一句「樂莫樂兮新相知」。
最後要特別注意的是,《詩經》的詩篇才是主要重點,一切素材的使用與討論,都應該貼合、圍繞在「詩文」的本身(千萬別像我第一次分析詩篇,只抓住詩篇所寫的「主題」,就由此岔出去自由延伸、連結)。
2. 問題意識
💭:只有發現(掌握)了一首詩的獨特性,所開展出的架構,才是對於此問題(獨質)的討論(解決)。
經過前面的素材累積與組織,相信你對分析的詩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掌握了。接著,可以思考:「這首詩的獨特性何在?」在「相同主題」的前提下,它的表現情感方式、篇章結構安排、用字遣詞選擇等和《詩經》中其他詩篇的差異為何?和後代詩詞的差異為何?只有自己抓出該詩篇的「特點」之後,討論才有意義,不會流於空泛、千篇一律。
3. 下標題
當內容都已完備,就可以針對各段落下標題了。
💭:(下標題)是一種「知性(總結、概括)」結合「感性(文學表達、修辭)」的綜合能力。
在「文學」領域中尤其如此,以一句詩、詞或是哲理名句當作標題,是正常而且很直觀的作法,不過,這考驗著:自己詩詞名句的「累積量」是否足夠?還有能否在適當的時機「活用」?
一個給初學者使用、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是:用欲分析詩篇的「主題」去網路搜尋相關的「詩詞」,再從中判斷、挑選出適合的句子作為標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