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作「呆伯特」的Scott Adams 曾經說過:「我注意的是身體的反應而不是頭腦的反應。一旦我的身體有所改變,代表那就是會讓人有共鳴的點子。」
在閱讀《窗邊的小荳荳》時,我真切體驗到這句話,「起雞皮疙瘩」甚至「泛淚」都是再尋常不過的反應。或許,這代表雖然身處升學主義、競爭激烈的台灣社會,自己也在其中能夠混得還不錯;但我的靈魂深處,仍然嚮往如「巴氏學園」一般「以人為本」的精神,也因此,會為小林校長極具「教育愛」的言行深深動容。
身為教育系的學生,曾經聽系上教授說,我們可以在大學期間,逐漸摸索出自己喜歡、重視、想依循的「教育哲學」,未來教學比較能有行事、決策的依歸。
我想,因為自己從中嚐到過甜頭,最喜歡、在乎的一套教育哲學,是「人本主義」——先是一個擁有「創造性人格」的完整、健全的人,接著才讓自己的潛能、價值得以充分發展。雖然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,這聽著有點「奢侈」,但我相信,在如此開放進步的台灣社會,只要找對舞台,這是有辦法實踐的。
總之,之後會陸續把書中自己「有感」的內容,還有從這本書學到的內容、一些新發現,還有連結的經驗分享出來。
1
閱讀最初,我便意識到:小荳荳的父母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人物,在國小一年級的小荳荳被認為是「問題學生」、被退學時;媽媽的反應不是暴跳如雷把小荳荳臭罵一頓、壓著她跟學校老師道歉求情,而是想著:「能夠找到一所配合這孩子個性,或去了解她的學校是比較安心的。」
在孩童還沒有任何獨立生存能力的情況下,孩子能夠這麼健全、自在地成長,大人的選擇、功勞實在功不可沒。因為擁有成熟、健全的愛,有助於促成孩子人格的正向發展。在《愛的藝術》中說:「母親的愛是對兒童生命而言很需要的無條件肯定。這個肯定有兩個層次,第一,在兒童生命的保持與生長所絕對需要的照顧與責任;第二,使孩子覺得:被生下來很好,它在兒童心中灌注了對生命的愛,而不只是活下去的願望。」
有這樣「懂得如何愛」也「願意愛」自己的雙親,難怪小荳荳可以非常快樂地在體制外的巴氏學園成長、學習。
2
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,自小便擁有家長健全的愛;有些父母連照顧孩子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都有困難,更遑論讓孩子擁有「對自己生命的愛」這種精神層次的滿足了……所幸這樣溫暖、能夠到達第二層次的愛,並非只有原生家庭能給予。
因為體驗過健全的母愛,所以我不僅能夠辨識出來,更知道——有些老師也能做到這樣的境界(成為孩童的「再生母親」);極為幸運地,我有機會見證並享受到這樣的愛。曾經和 H 聊到「💭如何影響自己」,印象最深的,是最後 H 說,💭給了他面對過去與未來的勇氣,還說,去問其他老師或許也能得到類似答案、開導,但是,💭就是會讓你想主動跟他講……深有同感🥰,能夠讓學生產生這樣的信任感,還成功讓學生心中充盈對生命的愛(而非僅是想生存下去),💭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好老師啊!
3
巴氏學園的「校門」是「矮樹木」,不同於水泥柱、拱門,這樣的安排非常別出心裁。
首先,人天生有想要接觸其他生命體,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內在渴望;如果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,很可能會導致焦慮、憂鬱等情緒大力反噬。或許是出於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的關懷,小林校長在建校的許多細節都貫徹了「愛」與「理念」。而且,校門是樹木就算了,身為學校的「門面」,為什麼是選「矮」樹木?不難想像,這又是校長的用心——他想要讓這棵樹,不是一開始就昂然聳立,而是陪伴校內學生一起日漸成長茁壯吧!
4
巴氏學園校園內的教室不是水泥房或木屋,而是由「電車」改造而成(天啊!連我都想在這樣的地方上課了🤩)。
講到詩的「造境」的重要性時,💭曾經說過一個很有趣的問句:「如果我們全部移到廁所外面去上課,大家覺得如何?」照樣造句,如果師生全部移到車廂裡面去上課,感覺……會很讚!畢竟,只要是固定在一個空間、時間,做特定的事情,就容易建立起聯想刺激,讓人可以在做事、學習時更快進入狀態。那麼,比起一般的教室,打造一個有趣、師生會喜歡的學習環境,其實也是一個可行的作法。
英國的「夏山學校」也有將「舊火車廂」改建成平房,讓孩童可以在裡面盡情「搞破壞」(這樣在其他地方,他們就不會恣意破壞)的先例。不知道小林校長是否有意效仿、致敬呢🤭?
5
在小荳荳想要立刻衝進「電車教室」時,媽媽拉住她,表示——還没得到入學允許,不能貿然闖進去。
人本主義時常被人詬病的,就是鼓勵孩子順著天性「自由發展」,讓人擔心,這樣子會寵出自私自利、目中無人的小霸王。但就像《夏山學校》所寫:「整個自由運動也就為許多鼓吹自由,但沒有認清自由真義的人破壞了。」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任何限制,更不代表可以對他人為所欲為;相反地,唯有極力自我節制、尊重他人,才能達成真正的自由與平等。
歐麗娟教授說:「人的自由就是建立在:你既自由,又尊重別人有自由,同時大家遵守一套規範。」這套規範,可以是法律,更好的是設身處地同理、尊重他人感受。總之,小荳荳的媽媽確實抓到了讓孩子「自由發展」的精髓。
6
小荳荳入學前,要先去和校長會面,經過校長同意才能成為巴氏學園的學生。
不同於一般學校的「面試」,校長請小荳荳的媽媽回去後,表示小荳荳可以說任何想說的話;結果,才七歲的小荳荳,竟然可以連續講四小時的話!
最讓我感動的是校長的反應,他沒有不耐煩、強硬打斷、說教批評,而是熱切、全神貫注地傾聽小荳荳嘰哩呱啦四個小時並適時回應;最後他說:「很好!從現在起,妳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!」所謂「知音」,便是如此吧!
7
巴氏學園的上課方式,不同於完全按表操課,雖然還是有學習科目與範圍規劃,但大家可以從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學習(自習),遇到困難再向老師請教。這樣有助於老師了解各個學生的狀況、喜好,學生也會更有動力與熱忱學習。
「每一個孩子,再不喜歡的學科,居然放學以前全部都會做好。」或許是因為每天學習科目的排序是「自己選擇」,而非大人強硬安排,孩子會更有動機與責任感去好好完成。
話說,指導語下正確真的很重要,如果想要對方做某事,與其問對方「你要不要……?」不如問說「你想要先……?還是先……?」這樣可以滿足對方的「選擇慾」、「掌控感」,讓他感覺是自己做出決定的(這招對小孩特別好用😂)。
8
講到巴氏學園提倡學生「自主學習」這件事,突然想到上學期系上某堂課的期末,要針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評並記錄啟發,我的答案如下:我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好,有善用時間進行學習與處理事情。教授說過:「現在同學們怎麼對我,未來你們成為老師,學生就怎麼對你們。」這句話讓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!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清楚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東西為何,並傾盡全力追求;我不希望只是因為我是老師、這是課堂、整個社會要學生聽話,他們就一切都要配合我。「時間」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,如果同樣的時間,學生自主學習或做其他事情的收穫更多,我會鼓勵他們直接去做,不要演出乖乖聽課的戲碼給我看,這樣我只會為他感到惋惜而已。
9
系上某教授的課會開放「自主學習方案(讓有些中等教程修過同門課的同學可以採用)」,所以我這學期選擇他開的課,並嘗試跟教授提出申請。
我當時先問教授:「希望學生在這門課學到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?」教授回答後,再追問:「如果我有辦法透過自主學習習得這些能力,是不是即使之前沒有修過同門課程,也能申請自主學習方案?」初步協調後教授還有點猶豫,結果是我忍不住了,直接跟教授說:「如果我沒有通過種子教師培訓,教授可以直接把我當掉。」「你很堅持欸😅!」幸好再度協調之後,成功申請到自主學習方案了!謝謝教授。
教授那天問我:「為什麼這門課沒有跟著系上同學一起修?」「因為這裡可以申請自主學習。」「你不能因為自主學習選課啊😅!」當下笑笑帶過,內心 OS:「新課綱不是強調學生『自主學習』的能力嗎?怎麼大學又想要學生回到『籠子』裡?算了,我自己會想辦法拆掉它。」
某次下課,教授問:「你在其他課堂應該沒有申請自主學習吧?」「嗯……精神上自主學習😂!」其他課沒有自主學習方案,所以沒有取得教授同意,但話又說回來,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別人同意後才能做啊!所以我還是如此行動著。此番「自由」的代價,是承擔「高風險」。如果大家真的有重視、想做的事情,並願意承擔後果,其實也可以勇敢爭取機會,或是先斬後奏直接行動!
10
矽谷的風險投資人克里斯 • 薩卡曾經表示:生活中有「防守」和「進攻」兩種類型的任務,前者是別人要求完成的事項,偏向「被動」(例如:教授統一安排給全班同學的作業、報告、考試);後者則是自己想做的事情,屬於「主動」(例如:個人額外報名的機構培訓、活動)。
對個人而言,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當一個「進攻者」,掌握「主動權」——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、學自己真正想學的內容、維持自己真正重視的關係……我想,「人本教育」的精髓便是如此,看似是「放牛吃草」,實則是降低學生花在「防守」的心力,相信並培養他們成為好的「進攻者」——願意發自內心把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!
11
有一段情節,是小荳荳和同學們發現巴氏學園沒有校歌,於是跑去請求校長作一首,而校長也欣然同意。
突然想起一段還滿感激的回憶,小二時,因為自己剛開始學跆拳道,正在興頭上,所以很疑惑:「學校為什麼沒有跆拳道社呢?」然後……我就直接跑到「校長室」,想提出疑惑與建議,因為校長在忙,接待我的應該是校長的助理;她當時很理性又溫柔地告訴我基於哪些現實考量,學校沒辦法開設跆拳道社,但還是謝謝我願意提出這個建議。
果然是「初生之犢不畏虎」啊!這根本不是一般校園事務的處理流程😅,幸好那時大人沒有對一個八歲小孩的「狂語」表示輕視、忽略,而是用心回覆,讓我知道自己能夠向上級反應自己的想法,而且有機會得到認真的回應。
12
在巴氏學園,全校的男女學生可以全身赤裸一起游泳(想要穿泳衣也可以),校長的理由有三點。
第一,是「男孩和女孩不完全相同的生理構造,用好奇的眼光注視並不是一件好事。」
《夏山學校》寫道:「在真正男女合校的教育——不是那種男女生只坐在一起上課,而住宿和其他活動都分開——的情形下,許多好奇心都消失了。夏山沒有『偷看』的人,而且對『性』的焦慮與不安遠較其他學校為少。」
這也是為什麼「全面性教育」這麼重要,越講清楚說明白,越有機會降低因「無知」所生的「傷害」。話說,我錄取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」的種子教師培訓了!要好好抓緊機會學習!
13
第二,是「把自己的身體毫無理由的隱避他人的眼光是違反自然的。」
最近,因為擔任「世界咖啡館」的其中一位桌長,讀了一些關於「乳頭解放運動」的資料。
社會大眾對男女裸露上半身,普遍無法以平常心一視同仁。一旦女生不穿內衣、裸露上半身,高機率會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被控妨害風化,發布裸露上半身的照片也可能被社群媒體提醒、刪除。但其實很有趣的是,其實國外最初不論男女,都不能公開裸露上半身。1930 年代,有男生抗議、爭取,才促使修法,讓男性得以「合法」裸露上半身(果然一切都不是「理所當然」啊)。
1986 年,一些紐約女性也爭取此權利,最高法院判決書寫道:「概括而言,允許男性暴露胸膛、卻禁止女性脫掉上衣的歧視法律,合眾國人民沒有理由視之為正當。」雖然合法,但女性裸露上半身的自由程度,到現在還是無法如男性一般自在(不知道在 1930 年代過後,男生是用了多久,才讓裸露上半身一事在大眾眼中,從「合法」過渡到「自然」🤔)。
總之,持續堅定地行動,同時,永遠對未來保持耐心,是關注此議題的我,唯一且應該要做的事。
14
題外話,進行世界咖啡館時,社會系的 S 講到:女性的乳房被視為情慾的象徵,人的下體目前也是情慾的象徵;正確的作法和心態,如果是人們不要以色情的眼光看待並因此限制的話,「乳頭解放」這件事推到最後,可能會是「全身解放」。
聽到的當下我超級佩服👏!為了引導成員討論「不偏題」,我當時收集的資料、思考、分享還是太過侷限在「乳頭解放」議題……幸好有人直接帶大家在思想上一起「登頂」!
15
第三,是想讓學生明白,每個人的身體——不論是否因疾病等而有差異——都是自然恩賜的,也因此最美麗。
💭:美感,是文學的層次;美,是哲學的層次。
每個個體最初的 DNA 都是「億分之一」的幸運組合,而且,這個生命體還能夠順利誕生、成長至今……從這樣的角度切入理解,每個人的「本來面目」,都是足以令人驚嘆和珍惜的奇蹟、美好!
我想,小林校長想讓學生欣賞、掌握的,便是人體之「美」。
16
巴氏學園的「巴」,是黑白鉤畫的絞形紋圖案(就是沒有圓點的太極圖);小林校長是希望:促進孩子的身、心調和與發展。
這學期上了一門「身心統合」的課程,上課內容多為靜心、旋轉、瑜伽、太極……某次下課,老師問我:有沒有覺得上這種課很放鬆?還表示,學校真正需要開的應該是這種課,大部分的課都太汲汲營營了。
想起小時候跟著媽媽去按摩,總被按摩師說身體很僵硬,叫我要放鬆,但當時我沒有一丁點病識感、總認為自己已經放鬆了。直到上這門課,我才終於理解:放鬆的身體是什麼狀態?進而能有自覺地讓身體呈現那樣的狀態。
17
《窗邊的小荳荳》寫道:「現代的教育,太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。而傷害了孩子們用心去觀看自然,使聆聽天籟、觸動靈感的官能衰退掉了……。……世上最為寒心悲哀者莫過於;有眼不知美爲何物,有耳不知音爲樂,有心不解真偽,不懂得感激感謝!沒有熱情不能燃燒……。」
💭:我不知道同學面對植物,還能不能欣賞植物長得非常翠綠、葉子非常茂盛的美感?
藝術家羅丹曾說: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現。」或許,除了「發現」,現代人還缺少「感受」——尤其是對於尋常事物的感受、與當下合一——的能力。
💭的這句話是一把鑰匙,開啟我學習「感受」生活尋常、細微美好的大門——從此,只要見到綠色植物,我都會想起💭的這句話,心中也會因此盈滿喜悅和幸福!
18
小林校長會請學生家長讓孩子穿「不怕弄髒、弄破」的衣服來學校,以免在玩耍的過程中有所顧忌、不敢盡情遊玩。
《夏山學校》寫道,幼年的孩子,還沒有發展出「物體是個人財產」的概念,自然也不會太重視、愛護。小孩子認真玩起來,甚至加上同伴間的「比賽」的話,真的可以連「命」都不要!要不是怕被罵,誰還會在意區區衣服?
小時候,喜歡跟著堂哥、堂弟一起玩,印象最深刻的是:我們會到一處(不知道有無人居住的)有院子的民宅;他們從鐵柵欄上面翻進去,我則從柵欄的破洞處鑽進去(入侵民宅😅),因為欄杆上有鐵鏽,鐵定會弄得髒兮兮。
滿慶幸,雖然奶奶和伯母喜歡把年幼的我當娃娃打扮,要我試穿一堆新衣服,但試穿(應酬?)、購買完衣服,我要出去「野」的時候,還是讓我穿著原本的舊衣,不然,我大概是活不到今天了😂。
19
在小荳荳的媽媽發現小荳荳會編謊話時,她首先想到的是:小荳荳會在意、照顧別人的心情、感受了!
《夏山學校》寫道:「成人的說謊多半是利他的,孩子說謊則多半是自私的。」兩種謊言的層次不同,但都是孩子成長(知道是非對錯、會換位思考)的反應。
況且,有時候,「誠實」比「說謊」更危險——打著「率直」、「表裡如一」的旗號,容易不小心落入《論語》所言「勇而無禮」、「訐以為直」的狀態,讓一些傷人的話因此恣意脫口。
20
在巴氏學園的運動會,小林校長有意設計競賽項目、規則,以便讓身心障礙的學生能夠在比賽中勝出,建立其自信心。
在競賽這種連體育不好的一般學生都會被忽視,幾乎是由擅長運動的學生一枝獨秀的情況下。校長還能考慮到少數學生,並為之精心策劃,「不著痕跡」地讓其靠自己的力量勝出——這才是最溫暖的援助!不得不佩服校長的用心啊!
21
小荳荳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手語溝通時,因為還不曉得世界上有身心障礙人士,她的心中只有純粹的好奇、羨慕有人能用手語進行溝通——她覺得那些動作很有美感。
之前讀《一個新世界》,有所感觸:我的腦袋知道了人事物的名字、狀態,其實並沒有因此更了解對方……會不會當我把一個「字句」和一個「事物」對應連結後看到的,只是被「表相」標籤、遮蓋的世界,還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對方,進而在這樣的基礎上,任由思緒、情緒氾濫?
💭在提到《美麗境界》時說:「真實不在『腦袋』,在於『心』」。那麼,像小荳荳的經歷一樣,「不知其名、狀況」,或許,才有機會不被表相迷惑、框限,進而能用「心」平等地感受、覺知,和人事物的「本質」素面相對也說不定。
22
在二戰,日本和韓國關係緊張的時代背景下,面對從「受害者」變「加害者」的朝鮮的孩子,她也是用最平等的心情看待——「我們都是小孩子」,並想和對方做朋友,這是小荳荳的心聲。
多數時候,因為主觀認為對方並非和自己屬於「一體化群體」(例如:國籍、宗教、黨派不同),所以人們會比較沒有同理心。我想,如果改從「天體物理學」帶出的「宇宙學視角」切入、理解,或許這件事能有轉機。
世界並非因「自己」而存在,人類和動植物乃至細菌一樣,都只是地球的成員之一而已;一旦認知到這點,或許就能避免許多因「優越」而生的歧視。
此外,因為水分子、空氣分子的量是固定的,這意謂著每個人喝的每一杯水、呼吸的每一口空氣裡面,必然有很多分子是地球上其他人喝過、吸吐過的,也許它們曾經在古往今來許多名人或動物的腎臟、肺臟裡經過。
總之,《高手思維》中提到:「宇宙非常大,哪怕再遙遠,我們每個人和每個人都有關係。」宇宙學視角可以帶給我們的,是啟發人們願意眼光放遠,不停向外、向異己進行了解、探索與包容的,事關「謙卑」的美德;這更強調了:我們應該保持親切和帶著同理心,去對待每一個人。
23
有一次,校長在私底下指責教師對學生失言。
想到《紅樓夢》〈蘅蕪君蘭言解疑癖〉中,寶釵也是私底下規勸黛玉。對此,歐麗娟教授表示:「願意點出自己缺點的人,是自己的恩人」,畢竟,這對對方沒好處,何必冒著得罪人的風險、自找麻煩?而且,在一對一而非公開的情況下,代表是真心關心自己啊!
曾經給💭寫信分享心得,💭回信時,在信末提點我:學生對老師的書信稱謂應該是「姓 + 老師」或「名 + 老師」,我寫的「全名 + 老師」是不妥當的用法。
從小到大跟許多師長傳過 e-mail,💭是唯一提醒我這個細節的人。其他師長如果不是真的不在乎這一點,就是沒有明講,但其實在心裡默默扣我的印象分數😱。總之,謝謝💭~
24
有一次,小林校長請一位農夫來教學生種田;「在普通的小學裡,教書的人規定要有『教師資格』。但是小林校長並不在意這些,他認爲與其紙上談兵,不如讓孩子們學習實際活生生的事物,才是重要的。」
雖然正在修教程,但在我看來,它就是一張考教檢的門票,不代表能力。所以,我還是認同軍師所說,成為「老師」最重要的「資格」,是「自己願意持續進步」!
25
小荳荳因為小林校長的分享,也喜歡美國的舞蹈家鄧肯,某次欣賞「天鵝湖」的芭蕾舞公演後,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芭蕾舞者。但舞蹈老師石井漠的教法不是如正規芭蕾一般,而是舞步更加自由隨性,傳遞「跳躍著自由舞蹈的快樂!」的觀念,但這也讓小荳荳有點失望,並跟老師提出想學正規芭蕾的請求。
臨別之際,老師對她說:「天鵝也很好,但是你不能喜歡自己編的舞嗎?難道你不能去喜歡它嗎?」
💭:我相信每個人(針對同一文學作品)講出來的東西會不一樣;但是,你講出來的內容「先感動你自己」很重要!
謝謝💭提點,我會銘記於心的!
26
小林校長常常對小荳荳說:「你真的是個好孩子!」雖然「真的」二字頗耐人尋味,但年幼的小荳荳,確實因此有「我是好孩子」的自信。
突然想到《夏山學校》中講到:「學問本身有時不如性格來得重要。」而人本主義教育家 A. S. Neill 對「成功」的定義是——能快樂的工作和積極地生活。
夏山培養出的學生,幾乎都對自己擁有「絕對的自信心」,也可以說是超高的「自我效能感」!即使在學科方面的能力可能無法與體制內學校的學生匹敵,但夏山的學生,都會清楚自己熱愛並勇於追尋,在遇到生活中各種挑戰時,會全然相信:「自己憑什麼不會渡過難關?」進而能帶著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。
27
教育心理學提到「比馬龍效應」:對對方的想像、預期,不論好壞,通常會影響自己對對方的態度,進而「心想事成」。如果再加上對方同步使用的「自證預言」,認為自己或正在做的事會成功還是失敗,威力會更大。雖然旁人的誇獎是「他信」,但對小孩來說,大人的肯定就是茁壯「自信」樹苗的「甘霖」,所以,如果是面對小孩,多誇獎他們,還是有助於他們變得更好、進步更快。
記得剛成為德勝教授的導生後不久,我就在他傳給我的一張對話截圖中,看到他向另一位碩班的研究助理表示:「大一的學妹,有潛力」,不知他是否是有意讓我看到這句話;不過,既然教授想採用「比馬龍效應」,那我也「將計就計」,順便採用「自證預言」吧!
28
小荳荳被喜歡的傲嬌男生說氣話之後,雖然覺得很傷心,但還是決定「明天要幫他削鉛筆」,理由是「誰叫我喜歡他呢?」
看起來是兩小無猜的甜蜜情誼,但其中也可以看到小荳荳非常健康的思想發展,或許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,但這是不折不扣的「斯多噶心法」的實踐。喜歡的對象如何對待自己是不可控的;可控的部分是自己對待對方的態度、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。
理性的內容講完了,最後來句感性的話收尾吧!
💭:愛,是不問「值不值得」,只問「願不願意」。
29
「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」,小荳荳在面對生活中人際等事情的反應、想法,時常體現這句話。針對童年經歷對個人自由發展的影響,《夏山學校》寫道:「也許(個體出生後)前五個星期,甚至前五分鐘的損害可以影響孩子一輩子。」損傷是如此,我認為,關愛也是。
媽咪曾經說,我出生後的第一個月,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情,是有一次我喝完奶,她幫我拍打嗝又過了半小時左右,打算幫我按摩肚子。但我當時可能還沒消化完,所以直接吐奶,衣服濕了、吐出來的奶也流進鼻子,我們都嚇到了,因為嗆到,我覺得不舒服,準備大哭。媽咪當時馬上安撫我,聽到安撫後我就沒有哭出來了,乖乖配合後續的清潔。媽咪說,她當時有一瞬間想說:「難道你聽得懂我講的話?」後來想說應該不可能😅。
嬰兒當然是聽不懂話語的,但是,或許是因為媽咪本身情緒就很穩定,加上感受到充足的關愛、安全感,不知不覺中,連帶影響我當下的反應,甚至是未來成長過程的情緒發展、關係建立吧!非常幸運地,投胎抽到上上籤!
30
面對其他學校學生嘲笑巴氏學園「破學校」,校內的學生們,合唱表示巴氏學園是「好學校」。他們沒有不成熟地爭吵、和對方一般見識,而是把心力投注於保護自己真正重視的人事物。
書中寫道:「無論是那一類的教育工作者,尤其是真正關心兒童的教育家,每天一定有很多煩惱。像巴氏學園這樣獨樹一格的學校,也會遭受秉持不同教育方針人士的責難。但學生們的合唱,對校長而言,無疑是最好的禮物。」突然想到:如果詢問上過💭的課的同學,一定會得出非常兩極的評價……不過,最重要的還是認真的同學們,甚至於我自己對💭的認識、想法是什麼!
題外話:今天參加「森林小學」的師培課程,發現他們上中文課的方式,除了「語文」層次的教學之外,和💭講文學作品的方式簡直一模一樣!那些孩子能夠在小學就體驗、適應這樣的教學風格,真是太厲害也太幸運了!
31
小荳荳為了避免校長為難,決定聽他的請求,不再戴喜歡的蝴蝶結來學校(因為校長的女兒看到就會吵著要,但這個蝴蝶結在當地買不到);這正是小林校長重視、樂於培養的孩子特質——體貼、善良。
曾經在「教育哲學」的課堂聽到一個問題:什麼是合理、理想的師生關係?「在巴氏學園裡,互相體諒、幫助,是不分年齡的。」我認為這是答案,它甚至可以推廣至所有人際關係。
《夏山學校》寫道:「對我來說,對老師恭敬是一個虛偽的大謊,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真正尊敬的話,往往不自覺的就會表現出來。我的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叫我笨驢,他們尊敬我是因為我也尊敬他們的年幼的生命,而不是因為我是校長,或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明。我的學生們和我彼此尊敬,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互相贊同。」
好一句「互相贊同」!想起高一時,🌌在第一堂課發的課程說明,上面寫著:「互重互信,你的態度決定我的作法。」讓師生都享有關係的掌控、建構權,雙方共同負起責任維繫和諧的關係。
32
💭:如果你上台只打算唸翻譯、敷衍了事,其實是在耽誤大家時間,那樣的話,我會對不起有一些願意認真上課的同學。
在💭身上,我看到《紅樓夢》中探春的身影,探春知道自己的丫鬟平常都努力為自己辦事,所以,寧可自己頂著犯上之罪,也要保護自己手下的丫鬟不受到不好的對待甚至是羞辱。
歐麗娟教授說過:「路遙知馬力,但日久不一定見人心,只有出現『利害關係』時才得以見人心。」如果說,老師是一個班級的主管,那💭可說是非常好的領導者!
從💭的作為中,我看到一個夠格的領導者的堅持與擔當,💭用自己的方式,從始至終竭力保護所有認真的學生的學習品質……因為💭是如此真心對待學生,我也打從心底敬愛💭。
33
面對摯友、愛犬離世,小荳荳雖然不捨,但沒有因此過度傷心、絕望,而是靜靜記得、回憶曾經相處的點滴。
孫大偉說過:「身後是牽腸掛肚、依依不捨的妻兒;遠方則是朝思暮想、一別經年的父母與兄弟。往前往後都是團圓,只是不同的對象而已。」
💭:外在的處境,人或許不可避免的要面臨生離(甚至死別)的痛苦;可是只有你把一個人放在你的心裡面,那才是一個永遠沒有離別的國度,可以帶著他到天涯海角。
曾經有朋友問我:如何安慰經歷「死別」的人?我的想法是:我希望自己在遭遇類似事情時,聽到什麼安慰?就把那樣的話語講給對方聽。
死亡能夠帶走的只是生命,不是愛與回憶。我很愛🟣,🟣也一樣很愛我,所以🟣不會希望我為了🟣的離世太過傷心的……只要我記得、想起和🟣相處的快樂回憶,🟣就會在我的心中,永遠存在和陪伴我了。
34
在戰爭時期,物資缺乏、生活窘迫的情況下,只要願意對戰爭有所貢獻,就能多領一些配給。但即使如此,小荳荳的音樂家爸爸也拒絕邀約,堅持——自己的小提琴,不拉軍歌。
此番選擇,實踐了康德所認定的真正「自由」——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自由是你不想做什麼,就可以不做什麼。之前說,出現「利害關係」才能見人心,這種時候除了見「他人」的心,更重要的是——見「自己」的心,清楚自己生命中的「第一順位」究竟為何!
35
小林校長聽到小荳荳未來想成為巴氏學園的老師時,非常欣慰,「只要是巴氏學園畢業的孩子,每一個,都不會忘卻那顆赤子之心,每一個,都可以成為巴氏學園的老師。」
《小王子》中有句話:「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,可是只有少數人記得。」
💭:我並沒有用大人的心情去面對孩子,我覺得,我本身就是一個孩子,我是一個很任性的人😂。
《孟子 • 離婁下》:「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」💭確實是如此,所以整體散發的,是成熟但不刺眼的光芒!這境界,我心嚮往之!
36
二戰期間,巴氏學園被飛彈燒毀(所幸無人傷亡)時,小林校長對兒子說:「喂!下一次,要辦什麼樣的學校?」書中寫道:「因爲小林先生對孩子們的愛心,對教育的熱情,比正在包圍學校的火焰,還要熾熱,所以他仍然滿懷熱誠。」
追尋夢想的最高境界,是願意傾盡全力追求,更能夠接受拼盡全力之後,徒勞無功甚至夢想破滅的結果。有校長這樣積極價值觀的言教身教,我可以理解,為什麼注重「人本教育」的學校,培養出的孩子會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、成為「成功」的人了!
37
這段期間透過《窗邊的小荳荳》一書,發表了一些「人本主義」的內容、個人意見。雖然「人本主義」常常被抨擊,但我認為它對於下一代極為重要、有意義。
之前聽完「大人的Small Talk(EP246)」,得知因為 AI 不停優化,甚至成為制定、監督 KPI 的角色;「接下來,我會覺得所有工作到某個程度,恐怕它都會變得非常嚴苛,嚴苛到只有真正有天分的人可以留下,哪怕這只是送餐、揀貨、包裝這種勞力活。」因為一旦達不到「(大數據的)平均效率要求」,連這些工作都很難勝任。
回到 A. S. Neill 對「成功」的定義:「能快樂的工作和積極地生活。」所以,從小就要協助孩子發掘自己的天賦、熱情!如果沒有如此,他們可能長大後會浪費時間繞遠路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習得性無助……這並不是我,相信也不是整個社會所樂見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