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教案大致內容
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有出版一本「情感教育」的教學手冊:《千德爾——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》(千德爾教學資源網)。第八堂課抵達飛微星,教學主題是「情感表達——分手篇」。
前導影片:飛微星上的毛線人,一旦決定交往,就會用一條線將雙方綁在一起,而每對情侶繩子的彈性、鬆緊程度都不同;如果分手,線就會被和平解開,或是自然鬆脫,又或是被其中一方剪斷。有一天,有一對情侶的感情出現狀況,但每當要談到分手之事時,其中一方總會情緒失控,後來甚至語出威脅……。
第一階段,是透過詢問九個定義(例如:我們不要再聯絡了、我們回到朋友關係就好、我們不適合……),讓學生思考自己心中認定的「我們分手吧」的意思。接著,請同學思考,影片中的雙方「想分手」和「不想分手」的可能原因為何?讓同學知道,面臨分手,雙方的內心都不好受,沒有誰是壞人,所以更需要學習如何好聚好散。
第二階段,讓學生分享自己會採取的分手方式,教師再提問:「如果對方不接受分手建議,你會怎麼做?」並說明如果被脅迫「不准分手」,應該如何應對。教師也可提醒同學,分手時應該保持「感謝」與「理性」,必要時找信任的大人尋求協助。
最後,可以讓同學練習寫「分手信」,使用平和的語氣,感謝對方的陪伴、敘述自己的決定。教師再檢查其中有沒有不妥當的言詞敘述,並給予適當提點。
2. 「理法情」的順序重構:冷靜對抗「復仇式色情」
「復仇式色情」是近幾年逐漸被關注的議題之一,是指未經當事人同意,就將性私密影像散佈的行為,通常用來羞辱或威脅分手之伴侶。首先,這本來就不是一個正當而且可行的,挽回關係的作法,只會讓雙方感情更加決裂而已。
其次,通常會「被威脅」的都是「想分手」的一方。曾聽補習班老師說:「小時候大人總說,『對不起』可以換來『沒關係』;長大後才發現,如果一直『沒關係』,那就只能換來『對不起』。」所以很重要的一點,是先把心中的順序排成「理法情」,既然對方不為我考慮,那麼我也不必心軟,更不會坐以待斃。
除了「慎選」交往對象、一開始就選擇「不拍親密影像」這些永無後患的作法之外,我傾向採取的解決方法是:冷靜告訴對方,自己當初既然敢拍攝,或是對方手上已有未經同意拍攝的影像,自己就已經做好要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了,不會害怕他的威脅;而一旦他真的散布,自己也不會手下留情,會直接訴諸法律途徑。既然過去已經拍攝私密影像,自己也無法控制對方到底要不要散布它們,那就不用焦慮、內耗,直接找事後補救的方法比較實際。
3. 分手藝術中的理性與平和:如何優雅說再見
在《紅樓夢》第七回中,脂批評薛寶釵是「雖離別亦能自安」。這是我「心嚮往之」的境界,因為這代表,內心和人格處於非常穩定、和平的狀態,不會因為外界的任何變動而失去平衡。
同理,感情中好聚好散的關鍵條件之一,即是「雙方」的「理性」。分手時,不少人會情緒失控,但是,正如柏拉圖在《對話錄》所言:「你以為是你在發脾氣、抒發情緒,實際上,是那個情緒攫住了你。」而一旦受制於情緒,就像收音機被雜訊干擾,聲音會「失真」甚至變得「難聽」,在這樣的情況下處理事情,完全無濟於事。
講直接一點,面對真正想要分手的人,再怎麼挽留,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都沒用。所以,雙方都有意識地「不做情緒的附庸」,冷靜把彼此的想法說清楚,抱持「善意」解讀對方的想法,不先入為主把對方當成壞人、敵人;才有機會保護雙方在分手後,關係不至於破裂得太徹底。
4. 「分手」也是一種完美結局,讓愛與回憶在美好處定格
第一次讀到《蘭亭集序》的「情隨事遷」時,我的心中非常感傷,以前關係那麼好的彼此,隨著成長默默疏離甚至走散,不禁令人感嘆、惋惜……但後來發現,這是非常正常,甚至很好的事情。
「成長的過程,本身就是『選擇』和『告別』朋友的過程。」人生就像爬山,「剩下」多少人遠比「超越」多少人重要,所以,尊重每個人「成長」或是「停滯」的選擇、空間,接下來,就交給「時間」進行澄汰了。
能找到理念相同的人一同前進(哪怕只有一段路)很好,但即使雙方感情再好,如果身心靈成長方向、步調不一致,勢必會傷害這段關係,到最後可能會落得更慘烈、不堪的結局。這樣理解「分手」,它就會是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篩選機制,也是讓彼此的愛、回憶永恆停駐在還算美好(至少沒有更糟)的狀態的一個選擇。
資料來源:英雄之旅:自己的故事,別當配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