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教案大致內容
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有出版一本「情感教育」的教學手冊:《千德爾——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》(千德爾教學資源網)。第七堂課抵達耶史諾星,教學主題是「積極同意」。
前導影片:耶史諾星上面,住著一群不會說話、只能用「O」和「X」牌子來表達自己想法的花精靈。而法律規定,在與他人互動時,必須先經過對方的同意,才能進行下一步動作。有一天,一位來自地球的轉學生,想模仿偶像劇「壁咚」的場景和暗戀的花精靈告白;於是,他說自己準備了驚喜,請花精靈閉上眼睛,之後,他慢慢地靠近花精靈……。
第一階段,是讓學生先判斷,在前導影片中,轉學生的行為是「浪漫」還是「冒犯」?並各自說明理由。接下來,請同學換位思考,面對突如其來的壁咚,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何?會如何回應?另外,也讓同學想一想,如果自己想跟對方有進一步互動,會不會詢問對方?老師也可補充:不要一廂情願覺得對方只是「欲拒還迎」,而是百分之百尊重對方。
第二階段,是讓同學看影片了解「積極同意」的觀念,接著認識「性自主權」——人有「擁有」與「拒絕」性的權利。教師也可補充相關法律條文,讓學生知道性行為的「最低底線」為何?最後,可以請學生練習,若在互動時發現對方「越界」,自己可以如何回應?
2. 成為溫暖的大人:重視並實踐兒少表意權
前導影片中提到:「在耶史諾星上,所有小孩都有權利拒絕大人的抱抱。」其實看到這邊,我很羨慕……小時候回鄉下,總是會被「過於熱情」的鄰居或是「半生不熟」的親戚摸頭、臉,或許那是他們表達友善的方式,不過我不喜歡被陌生人隨意觸碰身體;但當時年紀還太小,而且總覺得自己拒絕的話就是「不乖」,所以都默默隱忍。
《兒童權利公約》的四大原則之一即是「尊重兒少表意權」,成人應該聆聽、尊重兒童的意見並將其納入考量。第一次聽到這個觀念,很慶幸社會有在進步,願意重視「尊重小孩的感受與想法」這件事,而非一廂情願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、自己的安排對小孩才是最好。
畢竟不可能帶著現在的認知成熟度回到小時候了,願我能成為一個溫暖的大人,能夠讓小孩明白: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,會有人當一回事,而且,不用擔心自己會因此被責備。
3. 親密關係中的尊重藝術:「徵求同意」的重要性
雖然在日常生活互動中,一本正經、太認真,容易讓人有生疏、距離感,某些人更認為「徵求同意」會破壞情調、氣氛;但是,真理通常以「矛盾」的形式存在,正如此單元的總結所寫:「尊重」是維繫感情的不二法門。
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一回中,脂批寫道:「釵與玉遠中近,顰與玉近中遠。」過去我總以為,黛玉和寶玉的相處方式才是真愛、親密,但就像馬克吐溫說的:「親近生侮慢」,面對親近之人,其實更容易不小心失了分寸。
而寶釵和寶玉的相處看似客氣、疏離,但其實,是雙方都想要維持彼此的關係與感情、願意尊重對方,甚至改變自身慣常的行為(例如:寶玉知道寶釵個性,唯恐冒犯寶釵,所以不會像對待其他女孩那樣和寶釵過於親密;而寶釵則認為寶玉已經太過耽溺於溫柔鄉了,如果自己再親近他,寶玉就會更加放肆,這樣對他不好);或許,這樣的感情才是更健康長久的。
所以,在與他人、愛人互動時,雖然可能被罵「不懂情趣」、「不浪漫」,但還是獲得積極同意比較好;「一本正經」也可以是「親密」的象徵,以免雙方的關係因此出現裂縫,甚至粉碎到再也無法修復的地步。
4. 「積極同意」與「沒有不行」:生活哲學中的兩極平衡
最後,在看到「積極同意」的時候,其實我的腦中還浮現一個相反的詞——「沒有不行」。現在就來談談,看似水火不容的兩個行事標準,如何相輔相成,讓我們在生活、處世時更得心應手!
曾經聽朋友分享,她去參加一個重視「創造性」的營隊,主要行事規則就是「沒有不行」。聽到的當下,我很震撼,在成長過程中,都是聽主流價值觀,或是自己在乎的人說「這樣可以」、「那樣好」,我才有下一步行動。但追根究底,自己只是不敢負責任,順著別人的話行事,失敗了可以怪天怪地怪別人,但如果自己決定要特立獨行,一切後果都只能自己扛下——但所有的「創新」,都是源自「沒有不行」這個信念與強大的抗壓性、責任心與勇氣吧!
總之,處理不同的事情,還是要因其制宜才行。在與人相處的時候,適合遵循「積極同意」原則;而在做事時,則可依循「沒有不行」原則,大膽果斷一點。或許,這樣便能讓兩者各自的力量都能發揮至極致。
5. 體面應對逾越界線接觸的三句話
「積極同意」是自己對「待人」的要求,不過現實是——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覺與修養。面對別人(可能是想表示友好的)逾越界線的接觸時,「人本基金會」的臉書提到一個 SOP:
🔴「我想你是善意的」:避免對方腦羞成怒、或是玻璃心碎😅。
🟠「但我不自在(不習慣)」: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。
🟡「我們可以用握手的或擊掌」:提供對方可以改善並重建關係的方式。
這招用於應對別人逾越界線的接觸,很實用也很體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