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千德爾》的性平、情感教育之旅:界線星

1. 教案大致內容

 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有出版一本「情感教育」的教學手冊:《千德爾——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》(千德爾教學資源網)。第十堂課抵達界線星,教學主題是「性騷擾與過度追求」。

  前導影片:界線星上每個泡泡人,在情緒波動時,胸前的心都會有所變化。而最近,哈特發現艾倫「非常」關注自己,導致心中有點不舒服,後來,朋友們開始起鬨兩人配成對,艾倫也四處炫耀和哈特的關係很好……接連發生的事情,讓哈特的內心五味雜陳。

  第一階段,請同學回想故事中的角色、劇情,推測角色的心情,也表達自己對這些事的感受。然後請同學分成追求者、被追求者、周遭朋友、家長、老師五組,設想自己負責的角色可能的困擾或疑問;從不同角度切入理解,比較不容易落入「過度追求」的局面。

  第二階段,延續上個活動,請各組同學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立場出發,提出「追求者組」的困擾、疑惑的可行建議。最後,可以補充《跟蹤騷擾防治法》,表示「浪漫」和「騷擾」的界線即是——意願及尊重原則。

2. 真心陷阱:感情中的「過度追求」

  偶像劇的愛情發展腳本,通常都是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的故事;其中一方歷經苦苦追求與各種風波,愈挫愈勇,最後終於感動對方,能夠和喜歡的人在一起。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,我會拼盡全力追求想要的東西,而只要努力,結果通常都能稱心如意;所以即使不看偶像劇,我對愛情的發展想像也難免是如此。

  直到高中時喜歡一個異性戀的學姐,我才用「血淚」換得「成長」,知道有些事情,再怎麼努力可能都無濟於事,特別是感情,多喜歡都沒有用,要互相吸引、彼此喜歡才有用。事後回想,那時確實是一廂情願,自以為「真心」,其中卻夾雜不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「私心」,落入「過度追求」、「因情害理」的情境了,造成學姐困擾……很抱歉讓學姐成為我面對、處理感情極度不成熟時的犧牲品,也謝謝學姐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,讓我有機會及時停止在雙方關係的玻璃上加壓,更在高中就得以認清事實、有所成長。

  總之,「精誠所至」的極端努力模式,還是對「自己」使用即可,它適合用於追求目標;但是,感情的本質不是「追求」而是「吸引」,沒有吸引作為奠基的追求行為,通常只會被解讀成「死纏爛打」,這樣反而容易傷害彼此原本可能還算和平安穩的關係。

3.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過度追求?

  有沒有「過度追求」,是以「對方」的感受為主,至於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過度追求呢?

  第一,可以自行觀察,觀察對方的反應或說過的話,有些時候別人已經幫自己試探出一個底線了,那就不用再親身試一次水溫,可以直接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裡。

  第二,可以詢問對方,之前提過「積極同意」原則,如果有疑慮,那就「先問再說」(但必須先確定對方是願意對自己說實話的人,否則也只是徒勞),哪怕被拒絕,也總比做了之後,雙方關係惡化來的好。

4. 感情中的「分寸感」,避免「因情害理」

  在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一回,脂批寫薛寶釵是「可喜之人亦未見醴密之情,形諸聲色。」乍看違反直覺,我面對討喜甚至喜歡的人,親近都來不及了,為什麼甚至連臉部表情都要不動聲色呢?

  後來才發現,這句話所指的,不是要刻意冷落、疏遠對方,而是掌握一種適可而止的,與人交往的「分寸感」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,如果太過熱情、魯莽「逼近」,非常可能踩到對方底線,導致關係破裂,那便是「因情害理」,得不償失。

  此外,保持「分寸感」還有一個目的——在某些關係中,免於讓「自己」甚至「對方」都受到傷害,這些從影視作品中可略知一二,例如:《後宮甄嬛傳》裡,甄嬛和果郡王的感情,以及就當時情境而言,過於親密的在乎與互動,最後引發皇帝的疑心…….不只對甄嬛造成威脅,更導致果郡王被迫飲下毒酒身亡。

  💭:愛情,只有當你把關注的對象從自己身上移開,始見「境界」。柯慶明老師說:「孩童式的愛,是一種『需索』;而成人式的愛,是『護持』。」

  能夠和喜歡的人非常親近,固然是「自己」會感到很幸福的事,但真正愛一個人,除了親近之外,更重要的是——為「對方」著想、保護好「對方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