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千德爾》的性平、情感教育之旅:地球(返航)

1. 教案大致內容

 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有出版一本「情感教育」的教學手冊:《千德爾——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》(千德爾教學資源網)。第十二堂課返航回地球,教學主題是「寫作思辨」。

  前導影片:彩虹小隊每在一顆星球完成冒險,千德爾樹都會恢復一點生機;返回地球的他們,在茂盛的樹上發現一張寫著「我不知道該不該談戀愛」的字條,所以決定完成這個終極任務。

  第一階段,在結束前面十一堂的課程之後,依據班上同學的年齡段,請同學以「(中)小學生可不可以談戀愛?」為主題,以論說文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看法;老師在批改時,可以注意學生是否有迷思待釐清。

  第二階段,請同學將自己的意見寫在便利貼上,並將便條紙依據「贊成」與「反對」兩大類貼在黑板上;之後,請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進行「討論」(而非激烈「辯論」),以便了解其他人的想法。

2. 從「可不可以戀愛」到「如何健康戀愛」

  雖然知道這是奠基於前導影片而生的論說文題目,但我其實覺得:「可不可以」這個問法不太妥當,它容易引導學生「過早」把立場區分成非黑即白的「對立」狀態,而且也容易只流於「立場交流」(或是變成「找理由」、「空談」大會),而非刺激學生思考並提出能實際「解決問題」、「達成目的」的作法。畢竟,就算自己認為「可以」談戀愛,同時也接納有些人認為「不行」談戀愛,但在遇到真實的情感問題時,知道「可以」與「不行」的雙方意見後,依舊是無濟於事。

  再說,談戀愛是個人的事情,如果不是針對「自己」的狀況進行論述,而是針對整個中小學的「群體」學生,那我覺得:第一,有點「管太多」了,一個有禮貌、有生活重心的人,不會輕易介入、肆意評論別人感情的狀況,更不會隨便用自己的主觀看法,為他人的生活套上一個「可以」或「不行」的評價;第二,每個學生甚至同一人不同時間段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,這複雜的問題,不是一句「可以」或「不行」就能粗糙蓋棺定論的事情。

  所以,如果我要給學生寫收結「千德爾系列課程」的作文,題目會選擇出「如何擁有健康的戀情?」這樣或許更能幫助學生將所學轉化成條理性的文字,也能輔助其吸收內化後,有朝一日學以致用。

3. 「反對」之下是「逃避」,「正確面對」勝過「一味阻止」

  另外,可以發現,認為中小學生「不行」談戀愛的理由,其實很多都是看見了「問題」並選擇「逃避」;比較常見的理由例如:影響課業、師長反對、還不夠成熟……。

  第一,影響課業的部分,要學習的應該是如何進行時間的「安排」甚至「取捨」,事情越多,每件事情的品質難免下降;如果不懂安排與取捨,就算不談戀愛,當有其他任務出現在生活中,也照樣會影響課業。

  第二,師長反對的部分,如果真的在乎師長的看法,應該要學習藉由詢問得知他們的疑慮,並用實際作為讓他們放心;這個能力不練就,做談戀愛以外的很多事情,也很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瓶頸、困境。

  第三,不夠成熟的部分,認知的成熟度跟年齡「無關」,如果自覺不夠成熟,應該去閱讀、上相關課程、向師長請教;而非因噎廢食,覺得好像只要等到年紀增長,就會自動變成熟、就可以談戀愛,在沒有提升自己認知的情況下,不管多大才談戀愛,同樣會摔得很慘。

  總之,會在空談的情況下,認為中小學生「不行」談戀愛的,基本找出來的都是逃避面對(不只是戀愛層面)問題的「藉口」。我不希望學生的想法有機會被導向這邊,所以,還是讓他們以「如何解決問題、達到目的」為思考方向吧!

(參考資料:Less Is More 先鋒教育)

4. 選擇是否戀愛:加入「目標與代價」視角

  「可不可以」不是完全不行提問、思考,但它應該是在每次遇到「實際情況」時,理性權衡之後的「結果」,而非在完全「架空」的情況下就進行討論。在個人得出到底「可以」還是「不行」談戀愛之前,應該先加入「目標與代價」的視角進行思考。

  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,選擇談戀愛,可以有效達成自己的目的(例如:獲得情感滿足、彼此陪伴激勵……),而自己願意且能夠承擔相應代價(例如:時間被壓縮……),那就可以談戀愛;反之,則必須要審慎考慮,否則很高機率只會浪費時間,甚至傷害這段關係。

(參考資料:大人的small talk ( EP387 ) 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