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被師長勸阻,促使我開創性平教育新戰場
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有出版一本「情感教育」的教學手冊:《千德爾——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》。(千德爾教學資源網)
敝校師培中心的獎學金生,有義務開設一定時數的線上公益課。我本來打算教性平相關內容,但師培中心的人說,公益課可能會有家長,要我們避免教性別、種族等敏感議題。 好吧!行政人員也很忙很辛苦,不要讓他們難做事,我在這裡另闢戰場,也換個方式呈現想分享的(畢竟那是教案,主要是設計給中小學的老師在課堂使用)。
都說「不吐不快」,真的想吐的時候,絕對咽不下去。總之,之後會陸續把從這本書學到的內容、一些新發現,還有連結的經驗分享出來。
2. 「動畫」讓學習更親近、更安全
歌德說:「內容人人看得見,含義唯有心人得知,形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个祕密。」 除了「說什麼」(內容)之外,更要看它「怎麼說」(形式)。既然如此,我就來玩一玩,練習分析一下這本教案是「怎麼教」的吧!
總共有十二堂課,每堂課的都會有前導動畫,畢竟教學對象是國中小的學生,比起一開始就用「直接教學法」單刀直入講重點,「動畫」有助於先引起好奇心、注意力等學習動機。
其次,動畫能夠適度調整「距離感」。因為動畫中的角色是「外星人」,在呈現遇到的困境、現象時,可以讓有類似情況的學生進行自我投射,「拉近」與他們的距離;而針對其他學生,動畫故事則可以「拉開」距離,能夠引發學生看見現象並思考的同時,降低說教意味和學生可能因其產生的戒心。
第三,動畫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、安全,讓後續課程開展與討論都圍繞在「動畫」,而非身處同一空間的「同學」;讓一些學生可以站在「故事」的布幕後,放心參與課程討論,講述自己的想法,不用擔心因此被同學針對。
3. 「問答討論」讓學習「由內而外」生效
《千德爾》課程的進行方式,是用「問答」、「討論」等方式進行。如果是其他考科,我會覺得這種進行方式沒效率,但如果是作為學童情感教育的入門課程,其實還滿適合的。
首先,西蒙 • 波娃在《第二性》一書中寫道:「當一個孩子對外界事物存有恐懼,我們解除她的恐懼;但如果我們預言她將來會自然而然接受它,那她就會害怕面對她將來改變了的、迷途了的自己。」雖然這主要是講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面對「性」的態度;但經過幾次課輔國小生的經驗之後,我發現「教學」也是如此,在學生心理準備不夠純熟的情況下,沒有先了解學生的想法,直接傳達哪怕是「真材實料」的內容,都容易讓學生心理產生抗拒、反彈,反而降低教學成效。
其次,蘇格拉底主張「教育即接生」,認為教育是由內而外的引導啟發,而非由外而內的灌輸。而如果想要影響他人,其中一個作法正是:讓對方以為意念是「他自己」產生的。同樣一個觀念或是一件事,老師講和學生自己說,效果大不相同;所以,透過問答、討論來引導學生自行發現、說出、掌握所學,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式。
最後是小小私心,問答有機會聽到小朋友無厘頭的童言童語,可以增加一些趣味;又或許,可以因此發現課程設計的改良突破口也說不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