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憶

  《棕皮手記》:「沒有私人細節的記憶,實際上只是遺忘。……對於歷史毫無意義的的東西,也許恰恰是對於個人最有意義的東西。」

  在無法抵抗、不停流逝的時間洪流中,仍然固執地竭盡全力想抓住一點什麼……那些外人看上去平凡,甚至瑣碎至極的記憶乃至創作;或許,才是使生命之玉得以「曖曖內含光」的關鍵!
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羊,祥也。」羊是吉祥、美好的象徵。祝福看到這隻羊咩咩的大家平安順心,所有的事情都朝正面的方向發展!

仙人掌的所有花語中,我最喜歡沒有愛情含義的「堅強」,在極端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,我很欣賞這樣的能力!

《如懿傳》中有句我很喜歡的台詞:「到了絕境,定要生出勇氣!」 另外也送給大家一句,我常常用來激勵自己的話:「不行也得行!」

願大家都像仙人掌一樣,即使處境、條件再惡劣,都能讓自己的生命之花盛放。

在下不才,目前做不出「拉鍊」😅,改以「束帶」將行李箱闔上。

《小王子》中有句話:「真正重要的東西,只用肉眼是看不見的。」都說「生如逆旅」,大家可以在這個行李箱裡面,裝入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,拉著它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。

對現在的我而言,我會裝入「先做再說」的勇氣;軍師曾說:「在行動之前的假設,完全是沒有意義的行為,真正開始行動後,很多實際發生的事情,都會跟想像相差十萬八千里。」 都說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,且戰且走吧🔥!

今天參加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」舉辦的「亞洲全面性教育國際論壇」,負責擔任接待組志工。

「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self」,普遍被認為是最高級的「幸福」;能夠為重視的領域、議題盡心力,還看到很多同道中人齊聚一堂,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謝、感動與幸福。

祝福大家也有幸享受到這種最高級的幸福,能夠和自己的熱愛、使命合而為一。

懷念在中山,幾乎和勵志、球場、小綠地融為一體的時光;「當時只道是尋常」啊!比起打球,我其實更喜歡在一旁當觀眾,以自在閒適的心情,欣賞大家開心打球的身影、神情;而「感動」總會因此盈滿心頭……這樣的感覺,真好!

💭:「形式」是為了更好傳遞「情感」。
或許,不一定要向他人傳遞,有些時候,僅是輔助自己洩導感情,如此便足矣。

那些我追憶、眷戀的種種,在製作紙藝的過程,都能一點一滴被抒發;完成作品的剎那,那些難以只用語言表達的一切,都在作品中找到了棲身之所。

2023同志遊行,沒有下雨而導致的不便,氣溫也不是酷熱難耐,非常適合參與遊行👣。

目前還沒研究出「球體」怎麼做,所以先以「圓柱」代替(我喜歡稱它們為「棉花糖」)。另外,「三角錐」的部分,改以「圓錐」代替,這也算「多元」的一種體現吧!

今年同志遊行主題的角色,每個都好可愛🥰,球體、柱體、椎體,同樣都是立體結構的基礎型態。或許暗示了:雖然身上的顏色不同,但人們的本質、情感的「相同之處」,遠比「不同之處」多很多很多。

彩虹起跑線上,總共有十二個形體。《左傳》中提到:十二是「天之大數」,地支、時辰、生肖、月份……都是以十二為一個輪迴、整體。既然如此,容我借用這個數字所蘊含的巨大神秘力量吧(不過我沒有打算還回去😂)!

這些形體,不是任何人;也因此,可以是任何人!

祝大家擁有「自掘墳墓」的能力和勇氣,然後可以親手埋葬自己討厭的一切,永遠與他們絕緣。

另外,送給大家一個有點邪惡,但威力強大的保持情緒穩定的黑魔法。當遇到討厭的人事物,但又無法立刻和對方斷交時,我都會想:自己其實正在目賭他/它們逐漸走入墳墓😈。

克里斯.薩卡面對壓力的排解方式,是反覆告訴自己:「今天晚上我還是會回到我的床上。」

能夠順利又活過一天,自己就已經贏了。不管眼前遭遇多大的難關、挑戰,只要想著:晚上絕對能夠躺上床休息,就會覺得一切困難都不算什麼,自己最後一定能贏🔥!

我幫我的機車取名「小琛」,「琛」是「珍寶」的意思,車牌末四碼是「5825」,諧音「我爸愛我」🥰;不是刻意選擇、購買,所以彌足珍貴與美好。

班雅明說過:「正如輕紗倚風,真正美麗事物的生成核心裡,永遠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精確性。」 這句話說得真好。

💭:有一些課程是土地,它是基礎;有一些課程是天空,它是境界。土地再遼闊,都有邊界;但只有天空,沒有彼岸。

島嶼最上方的平台空無一物,唯餘「自己」和「天際」對望;或許,到了那時,擁有的一切才最為豐盈吧!

願我們,都能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,不停追尋、進步,最後到達這樣的境界。

《追憶似水年華》中寫道:「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,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。」

照相機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得以讓好多好多轉瞬的美好,永遠被定格保存,不會隨著時間與記憶力失落。

如果這個電話亭,可以讓你打電話給任何人或物的話,你最想打給誰呢?

可能是:想和對方聊聊天,又或者,只是想再聽一次對方的聲音,僅此而已。

💭:《文心雕龍》提到「祕響旁通」,這四個字讓我想到打地鼠,看起來是一個一個洞,但底部是通的。就像很多課(或是書籍),其實是互相支撐、彼此是可以對話的,但是能不能做到,就要看個人造化。

祝福大家悟性與學習力點好點滿,都能在各自的科系或領域,到達融會貫通的境界。

宋.吳文英《唐多令.惜別》:「何處合成愁,離人心上秋。」

今天和室友們聚餐,去吃燒肉吃到飽,真是開心的一天~

室友表示,我看起來不會喜歡吃青椒,所以看到我點青椒,她們很驚訝😂。恭喜開拓對「衣魚地圖」未知區域的了解🎉。

我一直覺得幸運之神非常眷顧我,讓我有幸在求學路上,遇到很多非常好的老師。

最初在聽課時,以為自己是因為喜歡文學而被🌌和💭的課吸引,但後來發現,除了高水準的授課內容之外,或許還有一些更觸動我內心的東西。

💭說過,自己的心情可以用「空城舞罷腰支在」來形容,一個舞者即使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,也應該把舞跳好;同理,只要班上還有一位同學在聽課,身為老師的他,就會把課講好。

💭沒有因為很多人漠視他,而在講課的過程中有任何馬虎或隨便,他專心致志沉浸在文學作品的講解中,那樣用心專注的神態像一根針,準確刺中我的內心。似乎領悟都會伴隨著痛感前來,隨後,那根針後面連著的細線,又將我的內心傷口巧妙縫合——💭不僅是教育家,更是一位藝術家。

《臣服實驗》的序言:「『臣服』不是向某樣事物屈服,而是有意地放棄一部分自我。假如你放棄的那個部份對你的成功而言其實是個阻礙,學習臣服就成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。」

第一次讀完,我很無知也不安的想說:作者的「臣服實驗」是一連串「幸運」的結果;我如果也像作者一樣進行臣服實驗,結果應該會很慘😥

結果軍師表示,我其實沒看懂這本書;「運氣」的前提是大量行動,「臣服」的前提是已經有結果發生,而不是還沒開始努力、爭取就在講「順其自然」。

總之,現在正在學習用書中的方式生活,展開屬於自己的「臣服實驗」。

書的封面有一個深藍色的熱氣球,或許暗示了「隨順」的意義吧!與「無為」不同,自己仍然要點火讓熱氣球得以上升,但前進的方向就是「順勢而為」。

🌳:或許,古代銅錢是「外圓內方」,代表了中國人的處事理想。
💭:當一個人外面是圓的,要怎麼確定他裡面還是方的?
🌳:你不知道嗎?
💭:對,我不知道。

聽到這段故事的當下,我心中升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感受(其實到現在,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),💭說的問句一直迴盪在我的心中。後來,我私下去問💭這件事情更深入的內容。

💭:🌳認為把事情「做成」是很重要的,我當學生的時候,🌳會希望我是圓的。就一個學生來講,別人可以欺負你的東西很多,你要把方拿到外面,你會很辛苦。當我從學生變老師時,我也會這樣跟學生講:「你還是圓一點好了,你一定要用外方來證明你是方的嗎?」我可以理解🌳為什麼會這樣講,但是,我覺得每個人還是有他的生命氣質的差異。當我外面是圓的的時候,我不知道我的內裡是不是方的,所以我就是要「硬杠」;但是,我不會要求我的學生和我做一樣的事情,所以,你是不是要把那個稜角放在外面?其實……很辛苦啦!

說實話,人生畢竟不是演算法,在面對不同情形境時應該怎麼做?我到現在還沒理出頭緒;不過,就先記住這些話吧!說不定未來哪天,就會想通、開竅了。

雖然《拉奧孔:詩與畫的界限》中說:「畫,是空間的藝術;而詩歌,則是時間的藝術。」我也知道兩者之間轉換,一定會有所遺漏和缺失;但是,我任性,我就是要做!

〈召南 • 甘棠〉:「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茇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敗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,召伯所說。」

鄭毓瑜在《少年詩經》中,對〈召南 • 甘棠〉這首詩下的標題,是「靜靜地記得」;如此溫柔,又如此堅定。「記憶」大概是對抗「時間」的唯一解方了,情感像樹,深深地紮根於心,接受回憶日復一日的澆灌,隨時間持續成長……

從對一棵甘棠樹的百般愛護,帶出對逝者的重視與念想;或許,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心中那棵永恆的思念之樹吧!

💭:好像是曾國藩說的,人在十六歲之前,沒有什麼經驗,也很難讀懂什麼書;人在二十六歲之後,開始有責任,人事漸多……人真正能好好讀書的時間其實很有限。

被一句話震撼到,真的會有「咚」一聲在耳際迴盪;原來,倒數計時早已開始🥹。好,我聽話,我要乖乖去閱讀了。

「教育」有多種譬喻,最主要的三種,是教育即「生產」、教育即「生長」、教育即「旅行」。

花師教育學院創始人似乎偏愛《禮記 • 學記》的形容,將教育即「撞鐘」奉為圭臬,從徽章到建築,都可見「鐘」作為重要的象徵。

除了前人提出的多種譬喻之外,我個人認為,最理想的教育即「點燈」,每多點亮一盞——哪怕只有一盞,都能夠為更多人照亮前行的路,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好一點吧!

林文月在《人物速寫》的〈L〉中,寫道:「一個古老的大學,兩個或者更多失修的開關。但是燈亮了就好了。」好一句「燈亮了就好了」,一切盡在不言中;或許,此時無聲勝有聲,正是面對這句話最恰當的處理方式。

〈邶風 • 二子乘舟〉:「二子乘舟,汎汎其景,願言思子,中心養養。二子乘舟,汎汎其逝,願言思子,不瑕有害。」

在我讀過的所有送別詩中,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。詩中描寫的,是詩人眼中所見;和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〉一詩對照,〈二子乘舟〉的送行者眼中,沒有黃鶴樓、沒有煙花、沒有長江等物,簡直如一杯白開水般樸素至極。

💭:〈二子乘舟〉這首詩的情感是「我的眼中只有你,除了你之外,我什麼都沒有看見」。

牛運震評:「孤帆遠影,凝望生憐。」至悲無淚,面對無可挽回、必然的離別,眼淚已經無法代謝掉悲傷與不捨;送行者沒有聲淚俱下,只是駐足並「望」著離去者乘坐的小舟……

💭:透過「見」,你要想到的是「不見」;這首詩的情感寫得很含蓄,因為它從來不是在字面上表露。你所送行的人已經消失在水面上,什麼都沒有了,你為什麼還不離開?

我會關注「性平教育」等議題,其實和我國中時期的校園經驗有很大關係——我曾經被老師言語性騷擾;求助無果後,還被他針對將近一年半。

我一直以為,當時我跟班導反應後,這件事情有經過性平會的流程,只是最後因為證據不足草草結案。也因此,我選擇化痛苦為力量,投身「性平教育」這個領域,希望能盡量避免傷害再次發生。

幾週前,我的同學在走性平案件的程序,詢問她調查流程的細節後,我突然意識到:國中時的案件,可能根本沒有被妥善處理。另外,因為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的追訴「無時效限制」,所以我決定:認真處理這件事情,至少給當時的我自己一個交代。

有人說:「報復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『無視』他。」其實,我過往以來(部分是迫於無奈)的作法便是如此,但現在我發現:自己因為這段經驗而做的很多選擇與事情,就像射出很多支箭,這些箭雖然都射在靶上,卻避開了「紅心」,最關鍵的問題從未被好好處理,依舊懸而未決。

💭:我是應該鼓勵他們(給他們機會)?還是讓他們知道什麼叫「責任」?

雖然講的不是同一件事情,但這個問句讓我印象深刻;在這個性平案件中,我選擇後者!

我不要「外圓內方」了,我會保護好自己,我要把「方」搬到外面。我知道,這會是場「長期抗戰」,不過,已經從地獄爬出來的我,是浴火重生的鳳凰,不會再死第二次。

我會等 2024/03/08 再申請調查,因為修法之後,這天起的校園性平案件,如果教職員有涉案,調查小組人員必須「外聘」。說實話,我不是很想相信國中學校職員的「性平意識」和「公正性」(唉……一個教育系的說自己不相信學校內部人員)。

目前不方便透露太多,等到整件事塵埃落定,我會再跟大家分享完整的故事。

石燈籠在日語中稱為「淨火」,象徵用神聖之火淨化世間萬物;在庭園或神社中設置,有祈福、光明等意義。

今年剩下一個月就要結束了,準備進入「deadline 」煉獄🫠;祝福大家都能平安順利渡過年底的忙碌。

大家要設計賣食物的攤位或包裝的話,可以考慮用「暖色系」配色,有助於提升人的食慾喔!

今天是高中母校的校慶,突然想起高二時,我們班在園遊會賣食物,美宣組以「藍紫色」作為設計主色調,其實整體視覺效果很漂亮;但現在回想,如果當時用暖色系作為主色調,說不定,可以因此吸引到更多客人呢!

卡爾維諾的寓言〈黑羊〉,大意是:在一個人人都是「賊」的國度,某天突然出現一個「誠實的人」,他的出現破壞了原有的平衡,社會因此分成「窮人」和「富人」……而不願加入偷竊共犯結構的誠實的人,在剛開始不久就餓死了。

我很喜歡作夢(不論美夢或惡夢),透過夢境,我可以得知一些有趣的訊息,或了解自己近期焦慮、在乎什麼。昨天晚上,我夢到回國中母校處理性平案件。

就現實層面來看,這件事情不論成功失敗,對我而言,都可能會有衍生問題。🌌說過「教育圈很小」,也就是說,即使成功討回公道,也可能因此被記恨、被報復。

不過幸好,我其實沒有「非當學校老師不可」的堅定志向。如果真的因此出事,我頂多是少一項選擇,不會太失望或損失慘重;況且,這也可以藉機篩選、反應——那個地方適不適合我?都說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,說不定,命運想要安排我去其他地方一展長才!

《看不見的城市》寫道:「生靈的地獄,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;如果真有一個地獄,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,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,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。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,不再受苦痛折磨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:接受地獄,成為它的一部分,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。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,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:在地獄裏頭,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,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,然後,讓它們繼續存活,給它們空間。」

我不想用第一種方式逃離地獄。

疫情爆發前,曾經去日本遊玩。當時年紀小,走訪不同神社時,最期待到手水舍洗手淨心;倒不是多有雅興,或是對神祇、祈福心懷崇敬,只是單純覺得:水淋在手上很冰涼很舒服(完蛋!要被妙玉譏諷為「大俗人」了😂,也可能,她根本不屑理我🥹)。

疫情爆發後,從網路上得知,有些神社的手水舍暫停供人使用,並在其中放入鮮豔的花朵裝飾,被稱為「花手水」。雖然漂浮在水面的花朵,為手水舍增添不少療癒美感,但我總感覺,那艷麗,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。

最近受軍師提點,開始學習用「機率」的眼光來看待世界。我覺得這招還滿有助於減低負面情緒,分享給大家。

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,正要怨嘆:「為什麼是我?」的時候,就會及時提醒自己:「為什麼不是我?」

我也是世界上的一分子啊!如果從全人類平均的角度來看,發生好事和壞事的機率各半,沒理由壞事不發生在我身上;還是把抱怨的時間、精力省下來,想想解決方法比較實際。

況且,我對已發生的壞事的力量走向,還握有絕對掌控權呢!可以決定:不要讓我愛的人、愛我的人,也因此心情不好。既然如此,那就由我,來終結壞事的力量吧(好中二🫣)!

聽說上週高中校慶,有位外校同學在灌籃時,把整片籃板弄掉了;雖然那個籃板本來就快壞了,該同學只是加速它的「殞落」而已。

我覺得這件事荒謬到很好笑(特別是看到照片的時候😂),果然,母校就是一個自己一畢業,就會發生很多有趣事情的地方。

做一個完好無損的籃球場,雖然學校行政效率不高,但還是希望可以盡快修好籃板;才不枉,外校同學用如此戲劇性的方式提醒修繕。

💭:曾經有學生形容:「只有天才才能去上💭的課!其他老師的課是走樓梯,只要順著樓梯就能到達終點;但💭的課是樓梯與終點之間有一段是空的,你必須飛過去,飛不過去就只能掉下去。」

或許是身為教育系學生的思考慣性,聽到的當下,我第一個萌生的念頭是:給學生的「鷹架」沒搭好……不過,冷靜思考後,我發現「不是如此」,💭不只有為學生搭鷹架,更是教學生如何「製作翅膀」,希望學生能夠在天際展翅翱翔!(我常常自問:「每個人只要爬樓梯都能夠到的地方,真的是我想去、甘願到達並停留的所在嗎?」)

說實話,製作翅膀的過程,真的很辛苦、很漫長、看不到盡頭;我也曾經在某瞬間懷疑、退卻,覺得努力好像都沒有明顯進步和成果。但非常幸運的是,我在遇見💭之前,已經遇見軍師一段時間了;因為有他教給我的一些觀念,我才能正確、勇敢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。

軍師的風格是走「極端」路線,低潮時,將他的話語用在「自己」身上,我覺得成效非常顯著。他說:「在現實生活中,絕對不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獲,而是一到九十九分的努力,收穫都是零,唯有當你付出一百分的努力之後,你才有資格嘗到甜美的果實。」即使成果「不好」甚至為「零」,那也只是客觀反應了,我的能力還有待提升而已,繼續學習、進步即可。

當然,軍師的話忽略「運氣」等外力因素造成的影響;不過,正如布魯克斯所言:「如果你要計畫將來,你就應該相信未來盡在你的掌控之中,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報,哪怕這只是一個幻覺,你也應該相信它,只有這樣才能全力以赴。」在追尋的過程中,「努力」和「堅持」是我唯一能夠控制的部分,那就把注意力放在這裡就好。

祝福大家都能穩紮穩打製作出自己的翅膀,速度慢了些也沒關係,期望有朝一日,我們都能夠自由自在地飛到自己嚮往的所在!

電視劇《雍正王朝》第三十九集,雍正和引娣有段對話
雍正:「你在朕身邊有些日子了吧?」
引娣:「大概……六百多天了。」
雍正:「六百四十一天。」

到了第四十四集,在雍正快過世前,兩人又有一段交談
雍正:「你到朕的身邊也有六年多了吧?」
引娣:「是六年八個月零二十天。」



旁觀者會驚嘆:「記得真清楚啊!」但或許,當事人只會淡笑回應:「我怎麼可能會忘記?」對一個日理萬機、坐擁後宮三千佳麗的君王而言,能夠記得與一個女子相處精準的「天數」,我實在想不到比這更樸素但又扎實的深情表白方式。

于堅在《棕皮手記》寫道:「沒有私人細節的記憶,實際上只是遺忘。……對於歷史毫無意義的的東西,也許恰恰是對於個人最有意義的東西。」在無法抵抗、不停流逝的時間洪流中,仍然固執地竭盡全力想抓住一點什麼……那些外人看上去平凡,甚至瑣碎至極的記憶乃至創作;或許,才是使生命之玉得以「曖曖內含光」的關鍵!

威廉 • 詹姆斯說過:「若不加以研究,自會以為『動作』是跟隨着『感情』;實際上,二者是同時存在的……所以,要想尋求快樂,最簡單的,就是振作起精神,給自己一副狀為快樂的模樣。」

最近秋冬季節交替,加上年末有很多事情要完成,每天不一定能睡好睡滿八小時,我有發現: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波動、感傷。

在情緒低落時,使用「強迫自己微笑」這招「弄假成真」的必殺技,我試過之後覺得滿有效的,心情真的會因此在不久後變好喔!

曾經有同學選擇電影《海上鋼琴師》進行報告。那次上課前,我並沒有事先看過這部電影(「預習」真的真的很重要,才不會容易被他人加工過的內容「先入為主」),聽同學報告時,發現他們一直圍繞在主角「跨出舒適圈與否」等內容。

當時,我好奇地問💭:「『棄絕』和『逃避』要怎麼區分?」💭的回答很有趣:「如果老師不處罰作弊的學生,你認為是寬容還是姑息?」聽到的當下,我倒抽一口氣,💭笑說:「你問了一個好問題,答案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。」

之後,💭又提到報告《海上鋼琴師》當天我問的問題。
💭:報告的同學都圍繞在「舒適圈」進行討論,但其實,你不能只抓到「主角不下船」這件事,還有很重要的一點,是主角的好友曾經跟他說,如果他們兩個到城市裡組成樂團,一定可以名利雙收。「名」和「利」是多少世人夢寐以求的東西?這是一個多大的誘因?但是主角完全不為所動;他的拒絕下船,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鋼琴,想把它維持在最純粹、最美好的狀態……所以說,一個人的快樂,是清楚自己「要」什麼,同時,也清楚自己「不要」什麼。

最後一句話精準說到我的心坎,升大學時,沒有選擇就讀中文系,現在也沒有考慮雙主修、轉或輔中文系。因為我知道這樣免不了會變成一場「學分追逐戰」,我想要因為「喜歡」而非為了「學分」、「畢業」而讀,不忍心它落入現實沾染塵土。

總之,謝謝💭願意在課餘時間,以口頭或是電子郵件的方式,為我解答各式各樣與文學作品、經典相關的疑惑——即使他並沒有負責教該經典或主題的課,果然功力深厚啊!

學測前幾週的週末,我聽🌌的建議,走訪充滿文學氣息的「紀州庵」尋找寫作靈感(因此翹掉了補習班下午的自習😅)。

紀州庵的綠地上有一座圓形的小涼亭「涵時」(這名字取得雅致),或許,是希望藉由涼亭上方白布拉鍊開闔導致的光影變化,具象化時間的流逝,提醒人們珍惜光陰吧!

雖然高效率地將時間利用很好,但「忙裡偷閒」的時光也同樣重要,並值得享受與珍惜。面臨大考,更需要適度放鬆、散心、紓解壓力;謝謝🌌當時的建議,讓我在考前衝刺的緊繃階段,可以暫時休息,以穩穩走完備考的最後一哩路。

還住在家裡時,假日有空的話會一起下廚,我最喜歡的任務是「打蛋」!

雖然用打蛋器打蛋確實方便(看起來也比較專業),但我其實不喜歡、不習慣用電動或手動的打蛋器;而比較喜歡用筷子或叉子,先直直地朝蛋黃戳下去,看著裡面的蛋黃因外膜被破壞而流出,再緩慢攪拌,讓蛋黃和蛋白順著同一流向逐漸融為一體……我覺得還滿療癒的。

感謝爸媽從來沒有因此罵我「不要玩食物」甚至阻止我這樣做,不然個人的小小樂趣就會被扼殺了😂。

曾經有同學問💭關於「死亡」的事情,💭表現得很坦然,還開導他。我在一旁聽著,發現:生離死別,確實是人生命中最有挑戰性的課題,「對世界日常運行無傷大雅的事,卻是會讓某個人的整個世界天崩地裂的嚴重之事。」

而後,我便閱讀了《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》;現在,有能力好好面對這些無常與必然,在情緒潰堤前,及時提醒自己以下幾點。

第一,要用「認真」的心態,但不用以「沉重」的心情,去面對每一次和對方的相處;畢竟時光寶貴,將時間和力氣花在生氣、傷心、煩惱、焦慮太浪費了。

第二,時間永遠從「當下」開始;多累積一點幸福、開心的互動回憶,還有及時表達愛與感謝,日後回想起來,遺憾才有機會少一點。

第三,「陪伴」與「傾聽」這些看似「被動」的行為,其實擁有無法量化的巨大意義、價值;我要時時記得這兩件事的重要性,在還能夠做到時盡力而為。

第四,儘管可能已經不同於自己理想中的樣貌,但看見並接受對方最「真實」的模樣,就是所謂的「尊敬」;對方本身就是一個「重要」且「無可取代」的人啊!其實只要好好地「存在」,我就心滿意足了!



💭:千頭萬緒的事,總也有過去的時候。
這句話是我的定心丸,我會謹記在心的。

今天開始氣溫驟降🥶,大家都要注意保暖喔!

暑假期間的一個晚上,和高中朋友聚餐、逛街結束,我去朋友家和她借她之前修課的講義之後,便搭捷運回家。

放空聽著捷運軌道摩擦的聲音時,不知怎麼,突然想到💭說過:「讀文學作品,要看它寫什麼,還要看它沒寫什麼。」突然間,我發現——我可能錯了!自己好像一直以來都誤解這句話的意思。於是乎,我就把自己丟到一個迷宮裡面;更準確的說法,是我其實一直處在迷宮裡面,只是這時才終於意識到這件事。

因為太專心思考此事,我意外搭過站,本來想搭反方向的捷運回家,但時間已過十二點,末班車已走。我當機立斷——在午夜十二點多,走半小時的路回家,一邊走一邊思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。

我自知這樣做很瘋狂甚至很危險;但當時不知怎麼的,腦中只有「我今天一定要想通這句話」的念頭,其他的事情於我都不重要了……皇天不負苦心人,經過一番記憶反芻與思索後,我終於想清楚這句話的意思了!

自己之前一直把「看作品沒寫什麼」和「於無聲處聽雷」的的觀念相混,甚至,我也把「於無聲處聽雷」的使用過度擴大了(問題真的有夠多,而且好嚴重🥲)。

我原先誤以為「看作品沒寫什麼」是指自己可以參考歷史背景,合理揣測、聯想那些未被寫出的東西,並從中發現另一種風景;但是,那極可能會產生「穿鑿附會」的結果,是詮釋作品的大忌!💭的話,應該是要我注意到被省略的內容,進而專注於那些被作者寫出的文字,思考為什麼最後要「留下」的是這些句子才對。

總之,思考💭當時講解兩個觀念時搭配的實例後,我比較釐清它們的差異了:前者的「不描寫」,是避免作品失焦甚至走味變質,而進行的內容取捨;後者的「不描寫」,則是在文字表象之下,耐人尋味的「言有盡意無窮」的含蓄手法、境界。



隔天,我和媽咪分享昨天深夜的「冒險之旅」和成功「認知平衡」的喜悅。結果她超驚訝也超緊張,說下次這樣的話,要打電話給她,她會騎車來接我。

感謝媽咪的愛和關心🥰,但如果我那天真的請她來載我,應該就無法有機會在獨處、高度專注的情況下,這麼快速有效率地釐清思緒了吧!(但還是不鼓勵大家這麼做就是了😅)

都說「富貴」險中求,原來「知識」也如此;感覺這個經驗可以作為學測國寫〈靜夜情懷〉的素材😂。

儒家「制禮作樂」,而墨家講「非樂」。

💭:墨家(對儒家)的指控很有趣——敵人來了,放放音樂,他們不會走啊!肚子餓了,聽聽音樂,也不會飽啊!那些金銀銅鐵拿去做樂器多浪費,拿去造武器不是更好嗎?還要養一匹樂工,整天不事生產……孔子面對墨家的指控,他說,但是,人不是只存活在這個層次,人還有精神的層次。

王爾德說過:「一幅不包括烏托邦的世界地圖不值一瞥,因為它漏掉了人類不斷追尋的國度。」或許在現實世界,「精神層次」是極為奢侈的追求,我仍心嚮往之!

💭:冬天到了,春天還會遠嗎?
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,對於「冬至」的詮釋!

小時候,莫名覺得「紅湯圓」比「白湯圓」好吃,所以都會特別挑紅色湯圓撈。長大後,一方面是健康意識提升,知道紅湯圓有添加食用色素,一方面是對習俗等懂得更多,變得貪心😅,「緣分」(紅湯圓)和「財運」(白湯圓)我全都要!所以現在吃湯圓,我不會在乎它們的顏色了。

前天參加校內講座,看到台上講者在測試麥克風時,一直拍打麥克風頂端收音處。

突然想到國中班導(音樂老師)說過,在使用麥克風時,「拍打」、「吹氣」是錯誤的作法,可能因此讓麥克風受損。

比較好的作法,是用「說話」(例如:「這樣的音量可以嗎?」)來測試麥克風的收音或音量

這樣不僅能夠保護麥克風,看起來也比較專業,更可以增加與聽眾的互動;一舉三得👍,推薦給大家!

《看不見的城市》〈第五章末〉

馬可波羅描述一座橋,一塊一塊石頭地仔細訴說。

「到底哪一塊才是支撐橋樑的石頭呢?」忽必烈大汗問道。

馬可波羅回答:「這座橋不是由這塊或是那塊石頭支撐的,而是由它們所形成的橋拱支撐。」

忽必烈大汗靜默不語,沉思。然後他說:「為什麼你跟我說這些石頭呢?我所關心的只有橋拱。」

馬可波羅回答:「没有石頭就没有橋拱了。」



💭:沒有了「細節」,其實就沒有「整體」,沒有石頭,就沒有橋拱。你放在整個文學作品裡面也是一樣,當你在尋找一篇文章的關鍵字、最重要的觀點在哪裡的時候;你會發現——你也會落入這樣弔詭的情況裡面。

💭提這段寓言,主要是說明「細讀」文本的重要性。但是,這用來解釋文學或是非文學的情境,其實都適用!

例如:社會運動得以推動,看似是幾個「組織」的功勞,但其實,是因為有無數的「個人」願意參與、付出。甚至,把範圍聚焦到個人的自我成長,如果累積的石頭不夠多,或是品質不好,橋拱自然會不夠堅固甚至可能無法建成。

教育心理學中有「觀察學習」的概念:人不一定要自己參與過、摔過跤才能學習,藉由「觀察」他人的經驗、行為表現,也能夠從中吸收成長。

突然發現自己和💭互動,滿常是透過「觀察學習」法,他藉由講故事或是示範如何讀文學作品,來幫學生「搭鷹架」,我則想辦法記住、吸收、內化成對我有幫助的東西。

💭:台大的學生曾形容🌳的學術成就是:「鴛鴦繡出從君看,莫把金針度與人。」我當場頂了回去:「老師無私的傳金針,自身功力不夠,也接不住、看不到。」

好直接啊🫨!不過,我的想法其實和💭相同。假如今天我是「學習者」,也會抱持上述觀點,如果自己太弱、虛不受補,就想辦法提升能力。

但如果今天我是「教學者」,就不會這樣想,而是會考慮學生的程度,再進行教學。總之,我相信「天助自助者」,不論身份為何,「責任」永遠在「我自己」身上。

既然生活中萬事萬物、每分每秒都有可以從中發現、學習的部分,我自己就要「看得到」並「接得住」。畢竟,就像《臣服實驗》說的——學生準備好,老師就出現了!或許沒有這麼誇張,但確實,只有當我準備好,老師的出現才能發揮最大推進力!

在做這個紙藝的時候,突然想起💭曾經放過《積木之家》動畫短片。

短片中的世界,隨著「時間」的流逝,「水位」會越淹越高,所以每戶人家都要持續往上加蓋他們的房屋才能繼續生活。主角是一位喪偶的老先生,有一次,他的煙斗不小心沉入水中,他買了一套潛水裝備要下去拿回,每往下一層房間,在這個空間與妻子、孩子的回憶就會紛紛湧現……而影片的結尾,老先生又回到了最上層的房屋生活。

💭曾經提過威廉 • 福克納的《野棕櫚》,故事大意是:有一對恩愛夫妻,丈夫入獄服刑,而他的妻子因難產而亡。後來,丈夫的朋友來探監時,帶來了一顆毒藥,因為他知道這對夫妻鰹鰈情深,認為丈夫沒有辦法在妻子和孩子死後獨活。

💭:丈夫悲痛欲絕,拿著毒藥想了很久。最後他把毒藥踩碎、丟掉,他沒有吃,他的理由是:「她走了,我的心、我跟她共同的回憶的另外一半,也被她帶走了;如果我也走了,那我與她在這個世界所有的共同回憶,就全部消失了……在虛無與悲傷之間,我願意選擇悲傷。」

把兩者串起來後,想到短片中老先生的選擇,他其實可以待在水底等待氧氣耗盡,追隨老伴而去,但他最後仍然選擇回到水面上繼續生活……或許,也是出於相似的理由吧!靜靜的,記得。

內心突然被深深感動,於是,心血來潮就把這件事跟💭分享!但這畢竟是很久以前上課的內容,所以在信的結尾,我不好意思地寫說:「但這條線路似乎斷路有點久,現在才接通😅」。

五十二分鐘之後,💭回信。
💭: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😅
🪽:謝謝老師讓我知道這個狀態的明確概念,又學到一課了!

💭說在中國文學的傳統中,「雷聲」與「鼓聲」有時會和「心跳聲」產生連結,因為它們都沒有音階高低、只有節奏。

突然想到《詩經》〈邶風 • 擊鼓〉,除了戰事真實會使用到鼓聲發號施令之外;詩人對「擊鼓」一事特別印象深刻,或許,也是因為低沉、低頻的鼓聲,能夠引發人胸腔的共鳴,感知到自己的生命與心跳。

意識到自己「活著」,同時又徘徊在「死亡」邊緣的人,似乎……比起一般人,對生命會有更深刻的領悟。

針對〈邶風 • 擊鼓〉的「死生契闊,與子成說。執子之手:『與子偕老。』」牛運震的評點是:「陡下死生契闊四字,悲酸異常。纏綿悽惻,在三『子』字。」

💭:一個人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候,你想的是誰?人在戰場上朝不保夕、生死交關的時候,其實大多數人想到的是「我」。愛情,只有當你把關注的對象從自己身上移開,始見「境界」。🌳說:「孩童式的愛,是一種『需索』;而成人式的愛,是『護持』。」



大衛 • 布魯克斯提過,能夠幸福白頭偕老的伴侶,他們的婚姻通常屬於「契約體制」,其根本價值是:「愛」比「自私」更有價值。

最重要的不是找到一個「真名天女/子」,而是結婚之後,雙方願意建立「我們」的概念,並共同努力維持;之後,一切考慮的優先順序,首先是「我們」,接著是「對方」,最後才是「我」。

果然,英雄所見略同啊!

我一向喜歡在課餘時間,問💭問題或聽他延伸補充!💭曾經花費將近一小時為我解惑,每每想起,都覺得非常熙怡與感動。

之前,我和 W 總會在課後一起留下來,聽💭和其他同學談話(我覺得很像「家教班」,喜歡這種小班的精緻感)。
💭:你們好像每次下課都不走。
🪽:(笑而不答)
W:留下來偷聽。
💭:偷聽😂!



吳家德曾經說,他報名一門課程,即使因意外遲到,導致課程只剩十分鐘,他也會去聽。除了「守信」之外,還有一個理由是「說不定這十分鐘,就可以聽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觀念」。

心有戚戚焉啊!雖然原本目的不是如此,但不可否認,這確實是留下後隨之獲得的「附加價值」;或許,是因為願意留下的學生同質性高,甚至只有一對一,更便於因材施教、對症下藥,💭很多啟發我的話語,都是在課後接收到的。

我發現,自己在做青蛙的時候,莫名地非常快樂!省去蛙腿和蹼,讓組成的每個物件都圓圓的,真的好可愛呀🥰!

💭分享過一位同學的回饋:「老師在上課時,會有一方陽光照映著樹葉的影子投射在老師的頭頂上方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老師在腦中組織語言停頓的時候,葉子的影子是靜止的,當老師開口時,風就吹過來了。不知道該怎麼說,但總覺得這一幕這輩子都忘不了。」

💭:這則留言是誰寫的我並不知道,但我想他在風中聽到詩的聲音了……

💭:記得以前看黑澤明的自傳,裡面黑澤明提到,他還在當助理導演的時候,曾把一卷帶子給他的老師山本嘉次郎看,結果老師看完只說:「你再改一下。」(但並未說改哪裡)結果黑澤明把自己的帶子重看之後,用了一夜的時間做了修改,隔天再交給他的老師。老師看了之後,說:「可以了!」他自傳裡說,很感謝他的老師引導的方式.,讓他找到自己的風格。但這一套已不適合大多數的人了……

第一次看到這段故事,我心想:「哇!老師,你是不是對學生太有信心了?這期待似乎有點高啊!😅」或許因為當時在做作業,所以我把💭當成「甲方」了,關注的點仍然是——怎麼修改,才是💭滿意的?

現在報告已經結束,再回去看這段話,我突然發現,💭引那段故事真正要說的,應該是想要我「找到自己的風格」,而非要我靠自己「通靈」出什麼是💭會滿意的作業。



林子威說過:「能讓你享受的寫法,才是真正的風格。」寫作如此,做其他事情,也是如此吧!

剛才參加完熱線的實體聚會:「安全度過農曆年節大作戰」,學到一個面對親戚「拷問」的方法。

隨身攜帶書籍(教科書尤佳),一旦發現苗頭不對,可以說自己要處理課業,然後火速逃離現場。如果是帶課外書,可以先想好「正當理由」,例如:要準備下學期的專題報告,才不容易又被親戚抓回來。

祝大家今年過年,都能平靜地度過。

(原設計者 Paul Huang 授權)

實驗發現:乾燥花真的太脆弱,暫時先別和紙藝結合好了😅;果然,有「韌性」真的很重要。

Scroll to Top